第190部分(第1/4 页)
而二堂哥三堂哥,时年方才十六岁,却已一口气考过了县试同府试,有了童生的资格,六堂哥年纪更小,自然都是丈母娘心目中的乘龙快婿的。
至于时年十四岁,也到了议亲年纪的丁香,有个秀才的胞兄,有个武秀才的堂姐夫,还有个举人的亲叔叔,自是引人注目的。
秦家的这点子家底,早被崇塘镇上甚至于莲溪城里的官媒私媒扒了个底朝天儿了。一串儿小字辈的年纪序齿,更是张口就来的。
而且不仅仅是这些个走门串户的媒人们一窝蜂似的往秦家跑,一众姻亲故旧也都忙活了起来,大多是替她们的姻亲故旧过来关说来了的。
就好比姚氏的嫡亲弟媳,姚舅娘。
天上老鹰大,地上娘舅大。
到底是嫡嫡亲的至亲,何况姚舅娘又是他们这一支的宗妇,其实很久之前,回溯到大堂哥还未下场参加县试的时候,就有人过来姚舅娘面前递音,拜托她帮着保媒了。
姚舅娘是自家人,自是大概其知道秦家人在儿女婚事上的“疙瘩”的,她虽赞同秦家的处事,可不得不说,这个媒人却是难做的。
所以一直以来,姚舅娘咬紧了牙关,并不愿意参与其中,免得到时候两边不落好,即便亲戚间不大好交代,她也认了。
可这回的这家姑娘,却是她想来想去都挺不错的。
何况又是转折亲,在听说秦家这会子人流如织后,女家那边又十分的殷切,再三再四的登门,话也越说越直白,她咬咬牙,还是决定多一回嘴,不过丑话也在之前说好了,只不过是给两家撺合撺合,并不打包票。
过来告诉姚氏:“……就是九甲上头,生泰木排行,史老爷家的大小姐,说起来正是我娘家姑母的外侄女的外甥女儿。那生泰木排行,在咱们崇塘家喻户晓,姑奶奶必是知道的,做得好大的买卖。只可惜子嗣不丰,那史太太倒是生过两个儿子,只是都没能立住,两口子只养活了一个姑娘,那可真是视若珍宝的。”
姚氏听着就没有说话,姚舅娘是知道自家这个大姑姐的性子的,也不在意,继续道:“独养女儿,原本史老爷史太太是盘算着招赘的,哪里知道族里头不答应,非叫他们过继嗣子不可,史老爷史太太自然不答应,几番力争都没用,一气之下,就决定把木排行之外的产业都给女儿做陪嫁……”
☆、第四百二十七章 挑选
崇塘商贸百花齐放,三百六十行,可谓行行俱全的。
对于木排行,也算见多识广的花椒自是知道一二的。
其实崇塘百姓口中所谓的“木排行”,就是“木行”,也就是专门经营各色木料买卖的商号。
而崇塘作为江东要冲、京畿重镇,本就是长江南岸、以及运河沿岸城固民安的通衢要道。
要想富,先修路。
这句话不管搁在甚的地方甚的时候,都是不错的。
想要在经济上头有所发展,交通必得先行的。
就算花椒前世,也讲究个互联互通的,更遑论如今这世道。
没有路,再好的物什却走不出去,就只有坐困愁城的份儿。
崇塘地理位置优越,不仅仅自身就是鱼米之乡,物产富饶。而且天生还是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要隘门户,镇子上头不但有南来北往的驿道过境,四通八达,尤其还是依托长江、运河两大水系的重要贸易节点。
水陆两便,互为倚仗,从军事重镇演变成商埠重镇,能够商旅云集、市场繁荣,本就是天时、地利俱全的事体儿。
又经过上百年的发愤展布,还有先辈们的远见卓识,崇塘商业进出从来利薄实惠,客商自然趋之若鹜,一步一步形成了如今的格局:镇上商铺挨家、门店比肩;埠头上舟楫泊岸、桅帆林立;驿道上骡马飞驰、车队如蚁……
稻米丝茧、竹木薪炭、盐糖油茶、绸缎呢绒、南北杂货……皆能从崇塘北上南下,旁的不说,只说每天仅从崇塘乡间发往崇塘的船只,据说就有七十二只半之多。
而在这诸多从崇塘进出吞吐的五花八门的贸易中,稻米自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宗的。
虽然如今崇塘还处于休养生息的时期,因着一场天灾,已经失去了曾经的鼎盛,还在恢复当中,可就说旧年,船来船往、货进货出的茧吞吐就在三万担左右,棉纱也有五千余件,糖在两万担,油在二十万担,白芹在五千余担……
可漕米的吞吐,却是高达五百万担的。
这厢一对比,就知数量有多惊人了。
米行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