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第2/4 页)
赞同,男子以治生为重。
若是不能读书,那根据孩子的性情才智同喜好,选择一途,应世经务,也没甚的不好的。
所以对于不甚好学的四堂哥五堂哥,家里头,就连秦连豹都没有逼着他们非得下场科举不可。
而在如今的秦家来说,又得再添一条,即精其器具,薄其利心,方为立世长久之计。
所以不管他们想学甚的想做甚的,习恒敦实,不生邪心,这才是自立于世的根本。
只不过就在秦连豹一行去往莲溪的第二天,中秋佳节,一大清早,就有周家湾同漏斗湾的乡邻们,提着大包小包过来向秦连豹致送节敬。
白糖酥说
多谢书友150907181724778、谁是我家的太后、故乡的情话、懒懒懒懒懒懒懒、书友160531080307685的月票啦~
☆、第三百四十四章 节敬
正如方庆那个机灵鬼之前曾同花椒说的那般。
学生入学塾上学,除了束脩,以及头一次拜见先生时敬呈的贽敬之外,每年三节两寿的,也就是逢到五月半、八月半、年节,以及孔子诞辰、先生生辰这样的大节大寿,按着惯俗,学生家通常也是要给先生致送节敬的。
不过不比束脩。
束脩因着蒙馆、学馆层次的不同,先生童生、秀才、举人身份的不同,以及教学能力的强弱,其实是有约定俗成的束脩档次的。
即便略有差异,相差也不会太大。
而相较而言,节敬的多寡就显得随意多了。
往往多随各家的情状自愿行事儿,是没有甚的具体的规定的,各随其意罢了。
用方庆的话说,有些个家底殷实的,过年时直接往先生家抬头祭祀用的一百多斤的大黑猪的都见过。日子过得紧巴的,送上浅浅一篮底鸡蛋的,也不是没有的。
而且花椒还知道,致送给先生的节敬,其实并不一定就非得是银钱或是礼物的。
就像礼诗圩姚氏的学塾,认真说起来其实是礼诗圩的族学,就同方庆就读的先生在自家开办的学塾又不大一样的。
因着礼诗圩颇有余力的缘故,所以不论是先生的束脩膳食也好,节间的酒果之礼也罢,一直以来都是由族中族产统一出资备办致送的,家中子弟并不需要承担一切费用。
只需逢到年节寿诞的时候,过来给先生行礼揖拜,以示对先生的礼敬,也就可以了。
就算是附学的子弟,少量的束脩虽是在所难免的,可节敬一般亦是不需要一众学生家另备私礼的。
当然,若有学生家想要略尽心意,也没有人会特意禁止的。
而秦家的惯俗,到了三节两寿的时候,子弟们不到要给先生行礼,也会按时按节的致送节敬以示心意。
没有多贵重,其实多是些自家打点的像是月饼、粽子、腊肉这样的时令吃食罢了。
不过按着秦老爹一脉相承的观点,秦家阖家俱是赞同功在平时的。
所以不光要求子弟在三节两寿的时候要对先生尊敬有加,平时更加不能忘记身为学生的本分才是。
只从来都只有往外送礼的,从未想过自家竟也有收到节敬的这一天。
一大清早的,看着络绎不绝地带着家中子弟过来给秦连豹行礼并致送节敬的乡邻们,秦家阖家不禁愣在了那里。
秦家如今同周家湾漏斗湾的乡邻们的邻里关系基本上都处的非常好,逢年过节的也会走个礼的,这也是礼尚往来人之常情。
可今儿的节礼却是比之往常要厚了一倍都不止,如何不傻眼的,再听说是特地来给秦连豹致送节敬的,那就更是愣怔了。
半晌都没回过神来。
待回过神来,赶忙招待大伙儿入座吃茶,可这些个大包小包整篮子的礼物自是万万不能收的。
秦老爹拍着身上的尘土从东头园子里赶过来,径直上前拦了听说秦连豹不在家,寒暄道谢之后,放下篮子就预备离开的隔壁漏斗湾的老村长。
一壁把沉甸甸的篮子递到他手里,一壁道:“老哥,咱们都是乡里乡亲的,只不过是给孩子们指点指点功课罢了,这都是该当的,哪有收礼的道理,您赶紧收回去。”
漏斗湾的老村长既都已是精心打点了节敬送过来了,自然没有再拿回去的道理的,又推了回来,道:“老弟,没有这样的话,甚的叫该当的!您家秀才公能百忙之中抽出工夫来指点我们这些个不成器的小子们功课,这是您家仁义,我们这些人哪个心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