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页)
怪不得南方人的体格不如北方人健壮高大,饮食上可见端倪。口味整体来说也有些偏甜,吃上去不太习惯。
“我说王哥,你在家吃的菜也和这个味儿差不多吗,能吃得习惯吗。”
“家里的饭菜,肯定和饭店的有区别。再说了,上海的东北菜馆也不少,馋了就去吃上一顿。不过说真的,还是家乡菜吃起来香,过瘾。”
三人边吃边聊,有说不尽的话题趣事。从上海话到上海生活,王的话不时引得我和林跃开怀大笑。同是一个中国,原来也有这么多的差异和不同。一个半小时,我们三个就喝光了三瓶老酒,惹得旁桌的上海本地食客不住的偷眼观瞧。
出得饭店来,刚过九点。王问我们想去哪儿逛逛,是不是也去黄浦江边转转。今天上海的温度五度左右,比北方暖和不少,但感觉阴冷阴冷的。我和林跃一合计,还是和所有来上海的人一样,虔诚地去黄浦江边“朝圣”吧,见识见识到底是个啥滋味。
我们拦下一辆出租车。车子不一会儿就行驶上在我们那里叫做立交桥,而上海称为高架桥的空中走廊,朝外滩的方向驶去。沿路之上堵车的现象出现过几次,长长的车流一眼望不到头。出租司机倒并不着急,原来即使车子停下来,计价表还照样跑,怪不得他一点儿没有着急的意思。随着外滩的临近,沿江一座座高大雄伟的欧式建筑映入眼帘,在耀眼夺目的壁灯的照射下,凝重间又多了一份现代的动感。这些巨大的建筑诉说着百年来上海的沧桑巨变,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人,直至今日还发挥着余热。
下了车,计价表上显示的车费高达九十多,再次让我和林跃认识了国际化大都市的魄力。同样的价钱,在家里早都围着市内绕了一圈还多了。
黄浦江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人多。好家伙,难道是全国人民都来上海了?操着各式方言的中国人擦肩而过,有的戴着旅游团统一配发的红色帽子,举着导游旗的女导游在前面带队,语速如出膛的子弹,不时归拢越走越散的队伍,闪光灯纷纷亮起。正处于热恋中的情侣偎依在黄浦江畔,伴着轻微的江水拍岸的声音进入二人世界,羡煞众仙。
夜景好是好,可是毕竟不属于我们。王提议去江边的酒吧再喝上一杯,体验夜上海的另一面。这一建议虽然很合我和林跃的心,但怕耽误他太多时间,因为他毕竟是有家室的人了,这上海媳妇唠叨起来估计和全国的媳妇们都一样。他则表示不必担心,因为平常工作的原因就经常应酬,下半夜两三点回去是常有的事儿。虽然上海媳妇不太满意,但也奈何不得他,即使唠叨上两句,也会马上被他震天响的呼噜声所盖过,一个巴掌拍不响,便没了下文。
“等你们结婚就知道了。我总结了,这两口子过日子,要想和谐,就不能成天粘在一块儿,呆着呆着就烦了。必须得按“距离产生美”那句老话来,老爷们儿在外挣钱养活家,天经地义,老娘们儿也不能什么都插手,管这管那的。若是两个人都想占上风,谁也不听谁的,那就无解了!”
王高谈阔论起婚姻经来,传授着他的宝贵经验。这个酒吧靠近江边,客人的一半以上都是欧美人,或三五成群言谈正欢,或独自一人坐于吧台,各行其乐。
“算了吧。那是你的个人情况,钱到位了,说话自然有力度。像大多数的人,家庭里的事儿就得商量着来,怎么说来着,是相互依靠、相互帮助的关系。”今天的林跃让我有些刮目相看。来到了上海,连口中经都念得与往日有别,居然说出这么简单易懂又精辟的话来。
我撇开有关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还是有钱人终成眷属而激烈辩论中的他俩,借口去洗手间,离开了位子。走到昏暗的走廊里,我掏出手机,找到久美子的号码拨了过去。我觉得此时她应该下班了。
响过几声后,电话通了。
“喂,你好。”不错,是她,只是声音听上去有些疲劳。
“你好。现在说话方便吗?”
“嗯。下班了。”
“我,我现在人在上海。”
“什么。”久美子提高了声音。
“我说我在上海,上海。”
“上海……是真的?”
“啊。明天,明天可以见一面吗?如果你方便的话。”
“哦。可以,当然可以。你,你真的来上海了?”这一句她是用日语说的,听上去还是怀疑不解。
“你等一下,只等一下。”我急忙走出酒吧来到门口,举起手机,对着远处的东方明珠塔按下了快门,然后编辑短信给久美子发了过去。不一会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