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4/4 页)
无法成为美国的平等伙伴。这当然是苏联绝对不能接受的。在裁军问题上,苏联和美国无法取得一致。赫鲁
晓夫认为建立国际性的裁军监督机制条件不成熟,其原因是当时双方并不具备真正对等的条件:苏联在核弹头和导弹方
面都远不如美国,而美国又处在苏联远程轰炸机的航程之外。苏联可以把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盟国炸为灰烬,但对拥有
庞大的经济和军事潜力的美国本身,却无能为力。
在戴维营会谈期间,艾森豪威尔还特别希望赫鲁晓夫对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中国同意不用武力解放台湾。美苏两国
在此前曾交换过对中国的看法。
四国外长日内瓦会议期间,杜勒斯去世,葛罗米柯代表苏联赴美参加葬礼,与美英法三国代表同乘一架飞机。飞机
上,美国国防部长麦克尔罗伊坐到葛罗米柯身旁谈起了中国。“‘黄祸’十分严重,”麦克尔罗伊对他说,“现在绝不
能听之任之了。此外,不仅应当考虑到它,还应同它斗争。”他看葛罗米柯没作声,又继续说:“我们应当联合起来对
付中国。”葛罗米柯琢磨这个美国人的意图是什么?是否是随便说说,或许代表官方。对此问题他感到很棘手,因为他
还未从赫鲁晓夫那里得到什么指示,尽管他知道苏中关系问题的一些症结,但中央还没有统一的口径,不能乱讲。他搪
塞地说:“我们同你们,换句话说,苏联和美国的重要任务是寻求解决欧洲尖锐问题的办法,争取改善苏美关系。”
“但是,这方面毕竟有问题,”麦克尔罗伊说,“而且问题很大。在这方面,无论是你们还是我们都必须考虑。”
葛罗米柯没有接他的话茬,谈话也就不好再进行下去。回到莫斯科,他立即向赫鲁晓夫报告了谈话的内容。两人一
致认为,这是美国人计划好的,是一种试探。因此,赫鲁晓夫对艾森豪威尔提出这一问题的可能性是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的。赫鲁晓夫尽管没有明确表态,但他还是以“一切重大国际问题不应诉诸武力,而应通过谈判以和平方式予以解决”
作为回答。
按照日程的安排,赫鲁晓夫 28 日应当返回莫斯科,29日就要到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 10 周年国庆。对于去中
国,他的感觉不像去美国那样好。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两国之间关系愈来愈难处,有些分歧已经向世界公开化了,比如中印战争。苏联塔斯社已于 9
月 9日发表了声明,对中印边境冲突笼统地表示“遗憾”。这一声明貌似中立,实际上是在偏袒印度。这不仅暴露了中
苏分歧,而且是赫鲁晓夫在访美之前对艾森豪威尔所作的姿态。毛泽东对此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