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二十七(第7/8 页)
这些说法、各项事迹记载在理学传记中的有很多。学佛哪能是社会的忧患呢?
宋葛繁之日行利人事。赵阅道之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袁了凡之立命,周梦颜之着书。莫不汲汲然企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明因果,示罪福。使人知举心动念,天地鬼神,无不悉知悉见。虽欲欺人,以天地鬼神悉知悉见,而有所不敢。从兹勉力为善,实心戒恶。虽最刚强难化,不可以理喻者。闻三世因果之道,必渐行戢敛,以致转暴恶为良善者,不知其几。
宋朝葛繁大夫,每天要做利益他人的事。赵阅道每天将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夜晚必定烧香禀告天帝。袁了凡行善改变命运,周梦颜写下《安士全书》。没有不是急切的希望人们,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显明因果,展示罪福。使人们知道我们举心动念,天地鬼神,没有不全部知道,全部看见的。即使想要欺骗别人,因为天地鬼神全部知道,全部看见,从而有所畏惧而不敢欺瞒。从此努力为善,以真实心戒恶。即使是最刚强难化的、不可以理喻的人,听到三世因果的道理,也必定渐渐的收敛,不敢放肆,以至于最终转暴恶为良善的,不知有多少!
窃谓父母爱子,无所不至。唯疾病患难,更为婴心。小儿甫能言,即教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即令宿世少栽培,承此善力,必能祸消于未萌,福臻于不知。而关煞病苦等险难,可以无虑矣。
我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疼爱都是无微不至的。而当儿女有了疾病灾难,就尤其挂心。小孩子刚刚能说话以后,就教他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以及“南无观世音菩萨”。那么即使过去世培的福少,承着这种称念佛号的善力,必定能够使灾祸在发生之前就被消灭,福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增加。而各种灾难病苦,也就不用担心了。
稍知人事,即教以忠恕仁慈,戒杀放生,及三世因果之明显事迹。俾习以成性。在儿时不敢残暴微细虫蚁,长而断不至作奸作恶,为父母祖先之辱。
稍微知道人事时,就教他学习忠、恕、仁、慈,戒杀放生,以及三世因果这些明显的事理。使他学习后而成为习惯。在小时候不敢残暴对待那些微细的虫蚁,长大后就不至于做出奸恶之事,而成为父母祖先的耻辱。
佛法遇父言慈,遇子言孝,遇兄言友,遇弟言恭,夫唱妇随,主义仆忠。虽统名为出世之法,实具足乎经世良谟。经世良谟,亦同儒教。但儒教只令人尽义,而佛教一一各言因果。尽义则可教上智,难化下愚。因果则上智下愚,无不受益。
佛法,遇到父亲给他讲慈爱,遇到儿子给他讲孝道,遇到兄长给他讲友爱,遇到弟弟给他讲恭敬,丈夫倡导,妻子相随,主人仁义,仆人忠心。虽然统称为出世之法,实际具足了治理国事的良谋。佛法所讲的治国良谋,和儒教所讲的相同。但是儒教只是教人克尽仁义,而佛教,每件事都讲到因果。克尽仁义,可以教导上根智慧的人,难以教化下根愚痴的人。讲因果,上根智慧下根愚痴这二种人,没有不受到利益的。
今之社会,专以智巧而为主体。故发而为事,则借为民作共和幸福之名,成同室操戈之实。使国势日危,人民日益困悴于争意气争权力中。若是结果,总以不知因果报应。使人人知因果,则自利利他,己立立人矣。何至如此其极乎。
现今的社会,专门以机谋巧诈作为主导思想。这种思想显发出来,就是借着“为人民创造共和幸福”的名义,而实际上干着自相残杀的勾当。从而使得国势日渐危险,人民在意气的斗乱和权力的争夺中,一天比一天困乏憔悴。这样的结果,都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因果报应。假使人人知道因果,就会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自己成就,也使他人成就了。何至于到如此的极端的地步呢?
所谓小儿学佛者,学其前来所说数义而已。岂即令其参禅悟性,阅教观心等耶。王君未知佛法,所以过虑如是之甚。若即其言而推之,殆将毕世不敢言及佛法矣。答王君书,当并光所说之意而融会之,则更阔大矣。
所说的让小孩子学佛,就是指学习前面所说的几个义理 (忠恕仁慈、戒杀放生、三世因果等) 而已。哪里是要先教他们参禅开悟,阅读教典,观照自心呢?王居士不了解佛法,所以才会顾虑得这样多。如果按照他的话来推求,就将一辈子也不敢谈到佛法了。你给王居士回信时,应当结合我所说的意思来融会,那么就更加宽阔博大了。
法名如数写来。窃谓小儿取一名,恰当即已,何必定取三名。孔子之名,原是乳名。岂乳名便只可儿时用乎。法名亦后世所立。佛诸弟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