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二十(第5/6 页)
。岂非丧心病狂,求升反坠乎哉。此等本不足挂齿,何堪详谈。但以阁下未知彼此之源虽同,彼此之流迥异。若不分辨,则尚以丹法为负郭田,不能如庄复真之直下舍彼而取此耳。光岂好辩哉,诚恐含糊其词,致阁下二门皆不得其益矣。
《仙佛合宗》,其中诬谤佛法,比《慧命经》更厉害。想要炼丹,就以自己炼丹家的言论倡导就可以了。为何要挽正法作邪说,作掩耳盗铃的事情呢?引用他人的言语,却不依从他人的义理,既然仰慕佛法的名声,却反过来厌恶佛法的实质。岂不是丧心病狂,求上升反而下坠吗?这些本来不足挂齿,哪值得详细来说。但因为阁下你不知道佛家道家彼此的源头虽然相同,彼此的枝流迥然有异。如果不加分辨,那么就会以炼丹法为有所得而满足,不能如明朝的庄复真一样,当下舍道家而取修佛法啊!我哪里是喜好辩论的人呢?实在是恐怕如果含糊其词,会导致阁下你对于佛、道二门都不得其利益啊!
观世音菩萨,于往劫中,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虽则安住常寂光土,而复垂形实报方便同居三土。虽则常现佛身,而复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六道之身。虽则常侍弥陀,而复普于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所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观世音菩萨,在久远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只因为慈悲心切,虽然安住在常寂光土,而又垂形在实报庄严、方便有余、凡圣同居三土。虽然常现佛身,而又普现菩萨、缘觉、声闻以及人天六道之身。虽然常侍弥陀左右,而又普于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所谓:只要对众生有利益的,没有不兴起推崇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普陀山者,乃菩萨应迹之处,欲令众生投诚有地,示迹此山。岂菩萨唯在普陀,不在他处乎。一月丽天,万川影现,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现全月。若水昏而动,则月影便不分明矣。
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应迹的处所,想要使令众生有个地方皈投诚仰,所以示现化迹在这座山。哪里是说观世音菩萨只在普陀山,不在其它地方呢?如同一个月亮在天空,万条河流都有月影显现,即使是小到一勺、一滴水中,各各都能现出全体月亮。如果水昏浊而动荡,那么月影就不会分明了。
众生之心如水,若一心专念菩萨,菩萨即于念时,便令冥显获益。若心不志诚,不专一,则便难蒙救护矣。此义甚深,当看印光文钞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
众生的心如同水,如果一心专念菩萨,菩萨就在我们专念之时,就令我们暗地或明显地获得利益。如果心不志诚,不专一,就很难得蒙菩萨救护了。这个义理很深,应当看《印光文钞》当中,《石印普陀山志序》就自然知道了。
名观世音者,以菩萨因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名之音声而施救护,故名为观世音也。
名为观世音的原因,是菩萨在因地当中,由于观闻性而证得圆通,在果地上由观众生称名的音声而施设救护,所以名为观世音。
普门者,以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令其就路还家,不独立一门。如世病有千般,则药有万品。不执定一法,随于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处,而点示之。如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各各皆可获证圆通。以故法法头头,皆为出生死成正觉之门,故名普门也。
普门,因为菩萨,法道广大,没有一定的方法,普随一切众生的根性,令我们就路还家,而不独立于一门。正如同世间的病有千种,那么药就有万种。不执着固定一种方法,随于众生所迷惑处,以及众生容易觉悟之处,而加以点示。例如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各各都可以获证圆通。所以法法头头,都是出生死,成正觉之门,所以名为普门。
若菩萨唯在南海,则不足以为普矣。阁下于佛菩萨不思议事理,概未究心。故于此浅近之事,悉皆迷闷不了耳。此上所说,乃以阁下所问而谈,实非阁下究竟得益之净土法门之事也。若欲详说,则太费笔墨。当请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彻悟语录,看之。自知其若何修,若何证也。
如果观世音菩萨只在南海普陀山,那就不足以为普门了。阁下你对于佛菩萨不思议的事理,一概没有专心研究。所以对于这些浅近的事,都是迷茫不了解。以上所说的,是以阁下你所问而谈,实际不是针对能让阁下究竟得益的净土法门之事。如果想要详细说,就太费笔墨了。应当去请《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