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2/4 页)
位老人都是秉烛熬夜,对着豆大的灯火,一字一句写下自己的见解。
冯俏在一旁看了许久,不禁道:“二宗究竟是什么关系。”政敌、仇人,还是……同僚、知己、亦或师生?
章年卿唏嘘道:“谁知道呢。”
以前章年卿总觉得,他是在二宗的夹缝间生存。殊不知,二宗在上面各有各的联系。纵然刘宗光最终对他还是不喜,还是盼着刘俞仁能压章年卿一头。内心对章年卿还是赞赏的。
翻着翻着,章年卿看见一道熟悉的笔迹,折子上书:河南巡抚陶金海觐。展开,里面白纸黑字,字字句句都和韩江有关。奏折上毫无朱红批痕,像是从来没有被递上去过一样。章年卿手指僵硬。
三年前,外公求赦韩江的折子,竟然被压下来了。
第176章
晚上就寝,章年卿有些辗转难眠。冯俏也没有睡意,看着他黑笼笼的背影,抱着他的腰问:“不睡吗?”
章年卿下意识道:“今天我没有心情。”冯俏气笑了,又嗔又怪:“想什么呢。”章年卿低低一笑,摩挲着她的手背道:“我在想外公的折子是谭宗贤扣下的,还是刘宗光扣下的。”
谭宗贤是开泰帝的人,行事处处为开泰帝着想。开泰帝不喜陶金海,谭宗贤怕激化矛盾,故而扣留不发,也能想的通。若是刘宗光扣下的,那就有意思了。
冯俏想明白关键,问章年卿:“如果是刘宗光,他为什么要扣下外公的折子。按他的性子来说,看着陶家章家倒霉,才是他更高兴见到的吧。”
“是啊……”章年卿翻身,将冯俏搂在怀里,郁卒不已。
冯俏替他着揉胸口,微微不高兴道:“你这什么毛病,一钻牛角尖就和自己生闷气。”章年卿笑着认错。
河南。
同样难眠的还有陶金海,他坐在书桌前,攥着京城传来的情报。韩江病重,陶金海心口被擂鼓狠狠捶了一下。单手撑着桌子,鬓角微微白发。
“陶大人!没有朝廷的圣旨和兵部的调令,我们是万万不能调兵的啊。”
“我以兵部侍郎的身份命令你去!调令等你回来我给你补上。”
“皇上怪罪下来怎么办?”
“那你让我怎么办!阿稚和他娘她哥哥被带走时,我忍了下来。如今我孙子被困柳州,我能救他却不救!”
“属下,领命。”
争吵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陶金海闭着眼睛,泪水滚滚。青鸾不在河南,众人眼看着陶金海双眼赤红,也没人敢上前去劝。
陶金海记得,京里来人押解韩江进京时,韩江第一次没穿青色锦绣服,他提着一壶酒来给陶金海敬酒,笑容腼腆,“以后就见不到陶大人啦。”韩江给自己倒杯酒壮胆,脱下那身官服的他,浓眉大眼,五官硬朗,是个出色的男人,品行厚诚。
自饮一杯后,韩江有给陶金海倒酒,举杯笑道:“士为知己者死。韩江此生能得陶大人赏识,是韩江的福分。”顿了顿,“要走了,韩江别无所求,只有一事望陶大人答应。”
陶金海沉声道:“你说。”
“别动兵,让我走。”韩江撩袍跪下,郑重道:“陶大人,韩江不值得。三少奶奶在河南时都不愿意拖累你。韩江不会连个弱女子都不如。”
“韩江!”
韩江不为所动,笑容好看。他平静道:“现在时机不好。要反陶大人也该早点反,现在开泰帝江山已稳,您凭一己之力,怎么和大魏为敌。”竟有点埋怨的意思。
陶金海有些哭笑不得,笑骂他:“照你说,我是有眼无珠了。”
韩江竟然点点头,神色认真:“陶大人若要反,当年齐王继位时,四小姐失踪时,都是反的好时机。错过了,之后就不该想着反。”
良久,陶金海认同的点点头,“你说的很对。”第二天,眼看着韩江被带走。
说到底,陶金海没那个野心。他只想管好河南这一亩三分地,江山大了,他也没那么多精力管好。陶金海常道:“河南的百姓能安居乐业,不受朝政动荡之苦,我这个土皇帝就不算白当。”
章年卿今年都三十有二,当年陶金海在河南称霸的时候,陶茹茹还没出嫁呢。这么多年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孰能……无情,陶金海嚎啕哽咽,哭的像个孩子。泪水从皱纹里蹭蹭滚过,脸上沟壑夹缝里都是咸涩的泪水。
韩江怎么病重的,他现在怎么样,身子有没有好一些。这三年多,他在大牢里受了多少刑。那个张恪有几分可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