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球迷 胡了了
2010年5月4日
1995年到1998年是我求学的四年,也是我成长的4年。生于1979年的我,直到今天都不清楚自己到底算不算是标准意义上的70后,只知道我们这一代人恰好处在社会意识形态大转折的关口。至于足球,或许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段自己的记忆,每个人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不过,我相信,对于大多数和我年纪相仿,成长于中国足球职业化初期的球迷而言,中国足球包括国安的这4年注定会是一段充满激情、疯狂和生涩的青葱岁月。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序二(2)
1995年的夏天,对于我而言不同以往。年轻的我那时对一切都充满青春所特有的萌动,结束了中考的日子轻松而无聊。《中国歌曲排行榜》《校园民谣》《老式汽车》《零点夜话》《浪漫情歌》,我几乎成了电台所有晚间节目的忠实听众。只是这种隔岸观火的寄托总是让我找不到归属感,这些细腻琐碎的感情也让半大不小的自己冷静下来的时候深感无趣。这一切直到8月8号的一场比赛之后才找到出口,北京国安3∶2力克罗马里奥领衔的弗拉门戈。虽然此前我甚至不知道足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但是国安赢球的结果还是让我记住了南方、高洪波以及高大帅气的符宾等人。当时感觉,足球居然这么酷!
然而,当我来到离先农坛两三站之隔的学校,开始跟着早先一步成为球迷的同学们一起为国安呐喊助威的时候,国安却在一场令人目瞪口呆的0∶3溃败广东宏远之后陷入低谷。足球,第一次关注它就告诉了我什么叫做反复。当然,在那个人们还都单纯的年代,京城球迷擦着眼泪的“胜也爱你,败也爱你”还是给了我足够的震撼,我无法逃脱地在瞬间被征服。京城球迷或者说我身边的每一个人对失利的国安将士的宽容,以及对于魏吉鸿的同仇敌忾,甚至让年少的自己第一次有了一种莫名的冲动,这是一股我们骨子里所追寻的“并肩战斗”的精神!我知道,从此,足球把我劫掠了……
1995年的国安虽然最终没能夺取冠军,但是最后一场3∶1大胜广东宏远的比赛还是让我认为,北京国安就是所有甲A球队之中最好的那支队伍。1996年赛季初的梦幻中场更是一度让我以为冠军就在眼前。等到1996年末,我们不得不接受冠军旁落的事实的时候,一座足协杯的冠军又给了我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自己对于足球或许还不算痴迷,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虽然胜利很远,但是足球市场的火爆,还是让我摆脱了学生时代内心深处的孤独,这份感觉让我从一开始就对足球充满感激。
那是一段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充满足球激情的岁月。《足球》报、《中国足球报》《球迷》《球报》《足球世界》《足球俱乐部》,包括《精品购物指南》的“北京足球”版块……都是我们趋之若鹜的追逐目标。全班同学集体分看一份报纸的经历带给我们太多关于足球单纯而美好的记忆。
接下来的1997、1998赛季对于京城球迷而言,注定痛楚大过欣喜。高峰、高洪波的先期出走,以及曹限东、谢峰、邓乐军、符宾等人的纷纷离去,对于已经开始尝试着把足球当做信仰的我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和彻底的颠覆。因为球星喜欢上足球,当我们还不能够很好地想明白是先有了足球才能够有球星的时候,这种离去带走的就不只是一份挂念了。直到现在,恐怕都没有谁可以说得清楚,这两年北京足球究竟因此流失了多少球迷。
虽然卡西亚诺、冈波斯、安德雷斯的出现最大程度地弥补了京城球迷精神上关于球星记忆的空白,并且联手为北京足球奉献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9∶1血洗宿敌上海申花的经典,并且蝉联足协杯冠军,勇夺超霸杯冠军,在亚优杯上神勇地双杀日本川崎,但是,这些年的足球还是因为国家队在亚洲杯、十强赛上的一系列惨痛失败而让我们陷入迷茫,甚至激情不再。随着身边曾经一直并肩呐喊的人逐渐离去,环顾四周,我忽然发现自己再次陷入只身一人的孤独。
这期间,由于在一次课余的足球活动中意外受伤,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奔波于京城的各大医院,品尝着医患之间多方博弈的各种疾苦,至今依然清晰记得自己在半夜爬起来去同仁医院、友谊医院、广安门医院的挂号窗口排队取号的场景。而在此期间支撑我的,就是在另一块战场上同样在和对手“战斗”的国安。虽然因为伤病,我对于1998年的国安记忆有些模糊,但是每次传来的胜利消息对当时的我都是最大的鼓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