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页)
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3000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案例警示:
(1)少一些虚假,多一些真实
有些商家认为: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假话虽然虚伪但却动听,所以,总能抓住一些消费者的心理,掏空他们的钱袋。然而,假话说的太多,以至于不会讲真话,就成了十足的骗子和奸商,势必人人喊打,无处躲藏。生意做到这个份上,真是一种悲哀。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商家只有讲真话做实事,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才能立足长远获得最大收益。
(2)少一些欺骗,多一些真诚
当前,我国消费市场的人际关系不甚和谐,商家常借助一些欺骗手法搞经营,搞得消费者犹如惊弓之鸟一般,常常心惊胆颤,唯恐避之不及。而消费又是人们生活之必须,既不能回避,又不能远离。所以,消费者多么希望商家少一些欺骗,多一些真诚。当今的消费者日益成熟,他们的法律意识在提高,随时会与你对簿公堂。商家应加强自律,善于依法经营,树立文明的服务理念,提高经营水准。
旅游娱乐 导游店主唱双簧游人购物易上当
沈阳一老人参加了“港澳五日游”。在香港一家珠宝店,老人意外得知该店老板竟然是自己的同乡。在亲热地唠完家常之后,老板爽快地拍拍胸脯说:“看在老乡情分上,给别人9折,我5折成本价卖你。”当下,老人花一万多元给家人购买了“极品”的铂金项链、钻石戒指等。没想到,回沈阳一比较,这些首饰总价值仅在3000元左右。这次购物,老人成了导游与店主合力算计的对象。
青岛的李小姐随团在西双版纳旅游,当到达中缅边境时,导游告诉游客:缅玉质地好,在国际市场独占鳌头,但不懂行情往往上当受骗。为此,导游为大家推选了一家正宗商店。店主果然热忱有加,恰巧又与李小姐一行人是同乡。老乡见老乡,买卖好商量。结果李小姐一行9人购买了几万元的玉器,带回西双版纳的首府景洪,一经比较游客才惊呼上当受骗。
以上两例游客受骗的原因,皆由于导游与当地商家串通一气,先将游客的身份信息传递给店主,让店主冒充游客老乡,使游客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使其放松防范与警惕,进而狠宰一刀。
法律聚焦:禁止欺骗游客消费
我国《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15条、第16条、第24条分别规定:“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不得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者购买旅游者的物品,不得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向旅游者索要小费。”“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不得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与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与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的,由旅游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部门吊销导游证并予以公告;对委派该导游人员的旅行社给予警告直至责令停业整顿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我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赔偿试行标准》第8条规定:“……导游违反合同或旅程计划,擅自增加购物次数,每次退还旅游者购物价款的20%;导游擅自安排旅游者到非旅游部门指定商店购物,所购商品系假冒伪劣商品,旅行社应赔偿旅游者的全部损失;导游私自兜售商品,旅行社应全额退还旅游者购物价款;导游索要小费,旅行社应赔偿被索要小费的2倍。”
案例警示:
(1)购物勿轻信导游推荐
旅游的目的是玩,而不是购物。对导游推荐的商店,可以观光、浏览,不要轻易掏钱,不要轻易购买物品。对于中意的商品,不要急于成交,要货比三家,谨慎从事,保持理性消费。商家给导游回扣,导游为商家提供客源,这早已使两者间结成互相依赖的利益同盟,游客只是该同盟合围的对象和盘剥的牺牲品。
(2)勿信店主是同乡
国人认亲,对同乡有一种认同感。游客们在异地他乡巧遇与自己攀亲的同乡人,使游客毫不置疑地接受其美意,纷纷解囊购物。其实,亲的不是老乡,店主与导游对钱比对人还亲,所以,游客捂住自己的钱袋比亲近老乡更重要。
(3)购物勿吃哑巴亏
多数游客购物后发现吃亏上当都认了、忍了,毕竟人生地不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这种心态正中了奸商的下怀,也使他们更肆无忌惮地坑害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