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4/4 页)
的只要家里有吃的,都会尽量帮助他们的。看见可怜的还会收留他们一两天,这些人走的时候感恩戴德,夸父亲是大好人。有一次村里杀了羊,每家分了一点羊肉,回到家里母亲把肉煮熟了,正准备吃时来了个老婆婆带着一个小男孩,可怜兮兮地说:“打发一点点。”老婆婆白发苍苍,衣衫褴褛,男孩满脸污迹,衣不蔽体。父亲看着他们的样子,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当年,在我们还没有吃的情况下就给他们舀了一缸子。老婆婆的缸子很大,一下子就把半盆羊肉舀走了,我和姐姐面面相觑,吐了吐舌头。那男孩接到羊肉,头不抬眼不眨“呼噜呼噜”几下就吃完了,然后把空空的缸子又举了起来,眼巴巴地望着父亲。这时我们都在看着父亲,看他怎么办。父亲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接过了缸子,把剩余的羊肉倒了进去。
父亲对别人很大方,却绝不容许自己家的人糟蹋粮食。有一次因为我偷吃了生产队的玉米,被父亲吊起来狠狠地抽了一顿。
那是我们放暑假的时候,放假的日子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老赵是个光棍汉,一个人常年放羊,那些天身体不好,于是我便主动要求跟他的儿子黑子去崾岘放羊。黑子是他逃荒的时候捡的孩子,当时才几个月大,可能是哪家人孩子多,养活不过来,于是就抛弃了。那是一个有雾的早晨,老赵的肚子叫了一宿,天不亮就起来了,想赶在早饭前讨点吃的。走到村口的时候听见婴儿细细的哭声,那声音很微弱,时断时续。老赵停了宋桂花儿,却又没了响动,以为是耳朵出了问题,于是就接着往村子走。走过去后那声音突然大了起来,声音是从路壕边的草丛里传来的,老赵返了回去,循着声音的来源,赫然发现路边有一个红色的小棉被在颤抖着。老赵把棉被抱了起来,那声音就没有了。老赵把棉被打开后发现里面有个很可爱的孩子,眼睛黑乌乌地盯着他看,脸憋得通红,满脸的眼泪鼻涕。原来是个弃婴。这年月,大人都没啥吃,生下孩子来受罪了。老赵叹息了一声,把孩子轻轻地又放到地上,谁知被子一挨地,小家伙又拼命地嚎了起来。老赵于是又把他抱了起来,在那里徘徊了半天,希望能有人来收养他。从早晨等到中午,路过的几个人看看孩子,苦笑一声,摇摇头就走了。这时孩子可能饿得厉害,拼命地嚎叫着,声音都嘶哑了。老赵觉得有些心疼,于是就抱着他来到村子,讨了一些吃食喂他,孩子就不哭了,静静地躺在他的怀里睡着了。
就这样,老赵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一路行乞,父子相依为命,渐渐对孩子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后来他们就在梁家河落户了,孩子渐渐长大,变得活泼可爱,成了老赵心头的一块宝。
老赵是安徽人,中等的个头,有些佝偻。头发稀稀拉拉的,一双鹰眼镶在满是核桃纹的脸上,脸上的胡子乱七八糟的。他什么时候来的陕北我记不太清楚,只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