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2/4 页)
灰瓦房户户有电视
在农场沈书记家里,记者吃了一顿地道的朝鲜农家菜
《世界新闻报》驻朝鲜特约记者 杨 月
//。sina。 2006年02月20日16:33 世界新闻报
经历了多年的粮食短缺后,朝鲜在2005年终于迎来了粮食丰收,粮食短缺的
问题有所缓解。朝鲜方面在2005年8月表示,朝鲜将从2006年1月1日开始不再接受
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朝鲜是个神秘的国家,而朝鲜的农村更是神秘中带着
熟悉的陌生。去年秋天,本报特约记者有幸探访了朝鲜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
黄海南道青丹郡的深坪里农场(朝鲜的“里”相当于中国的乡)。深坪里农场是黄
海南道先进生产的典型,对朝鲜解决粮食问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农田里飘着生产红旗,国家统一盖起白墙灰瓦房
深坪里农场在朝鲜首都平壤南部大约200公里处。记者当天上午从平壤出发,
途中下起了小雨,经过4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终于到达了深坪里农场区。
记者放眼看去,看到的是一派秋收农忙的景象:麦田、水稻田、玉米地一片
连着一片;农民们披着雨衣,一排排地挥舞着镰刀收割小麦;一些妇女在稻田埋
头插秧,她们的孩子在一旁把一捆捆的秧苗递到妈妈手里;几头黄牛在吃力地耕
地;几台农用机械散落在田里;但最显眼的,还是在风雨中与麦浪互为呼应的、
一面面的生产红旗。
陪同我们进行采访的,是深坪里农场党书记沈养甫。进入农民们居住的村子
时,记者首先看到的是一座20米左右高的“永生塔”,上面刻着“伟大领袖金日
成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的字样。在塔周围方圆500米的范围内,大约几百间造
型完全一模一样的灰色瓦房,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周围。
每间瓦房都很干净,四周有一道土墙将其围成一个小小的院落,几乎每家都
在这块小小的“自留地”里种上玉米和蔬菜。沈书记告诉记者,这些瓦房都是国
家统一盖的,一户一套,没有任何区别。当然,他的房子也不例外。
农民忙着下田挣工分,粮食分配很重视公平性
记者在村子里面转了转,时间已经将近中午12点了,村子里却很安静,看不
到什么人。负责农场生产工作的人民委员会委员长桂元铁告诉记者,现在正值麦
收农忙季节,农民都下田干活挣工分去了,午饭也在田间里解决。记者才想起来
路上看到的景象。
朝鲜各个农场都实行工分等级制。深坪里农场共有2359人,其中劳力是1650人
。朝鲜人民委员会按插秧、除草、收麦、耕地等工种分设不同的作业班,班下设
组,每个组大约有17…20人。每个农民工作所得的工分等级由分组长和从组里选出
的3名评分员一起来评定,并按照所参与的工种和质量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
因为各个工种的劳动强度不同,因此各个工种所赋予的分值也略有区别。
但桂元铁告诉记者,朝鲜是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壮劳力可能会在劳动的量上
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工分等级直接关系到收成时口粮的分配,所以农场在分配工
种和时间上还是在照顾公平的基础上尽量协调。
当记者问他:“在公平与效率不能兼顾时,你会选择哪个?”他肯定地回答
说:“公平!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深坪里农场共有832公顷田地,分到每
个劳动力头上的人均亩数是亩。朝鲜农村的机械化程度不高,这么多田地几
乎都靠朝鲜农民们手工劳作,确实不容易。
农民一天口粮约1公斤,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
朝鲜粮食的亩产量不算高,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农业技术较为落后
;二是土壤肥力严重不足,后者严重制约着朝鲜粮食的产量。
据世界粮农组织2003年的数据显示,朝鲜化肥工厂因设备老化、年久失修,
加之原材料短缺、电力不足,目前实际年产量不足82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