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十三(第4/5 页)
泥土一般。然而因为不善于使用这种才智,就如同用干将、莫邪去切割泥土,不仅一点益处也没有,反而白白损害了宝剑的锋芒。不是太悲哀了吗。佛法是心法,不是世间一切法所能够比喻的。之所以会采用比喻,也不过是让人领会其中的旨义。怎么可以死死地执着于事相,而把本体和(所比喻为的)事相完全同等来看呢?
举扇喻月,动树训风。必于扇上求光明,于树上求披拂。是尚得名为智乎。梦境是假的,因果是真的。亦不妨以梦境喻因果,悉令敌体相符。何也,妄心是因,梦境是果。若无妄心,决无梦境。此决定不易之论也。
举起扇子来比喻月亮,摇动树枝来喻示清风。然而却一定要在扇子上寻求光明,在树枝上求风吹拂。这还能称为智慧吗?梦境是假的,因果是真的。却也不妨用梦境来比喻因果,使二者平等无别地相符合。为什么呢?妄心是因,梦境是果。如果没有妄想心,决定不会有梦境。这是决定不能改变的论点。
善恶及修持之心之事是因,得善恶及修持之果报是果。阁下为信也,否也。妄心为梦因,则得梦境。念佛之心为佛因,则近之即得往生西方,远之毕竟圆成佛道。是滋君之疑也,抑起君之信也。
善业恶业,以及修持的心、修持的事是因,得到善恶以及修持的果报是果。对此你相信还是不相信呢?妄想心是做梦的因,就得到梦境 (的果) 。念佛之心是成佛的因,那么就近来说,可以往生西方,就远来说,可以究竟圆成佛道。这一点,是滋长你的怀疑呢,还是发起你的信心呢?
佛为究竟有无且置。阁下必欲致诘佛之有无,且问阁下自己毕竟是有是无。若谓是无,此一上络索,是谁述说。若谓是有,请的的指出其述说者。语言系喉舌与识心相即而有,文字亦识心手笔运动而现。二者皆不出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外,皆非阁下自己。离此五法指得出,许阁下问佛究竟有无为大智慧问。
佛究竟有没有,暂且不论。你一定想要问佛的有无,请先问你自己究竟是有是无。如果说是无,这来信上的一番络索,是谁说的。如果说是有,请明明白白指出那个述说的主体。语言,是喉咙舌头与识心相合而产生;文字,也是识心加上手笔挥动而显现。语言、文字这二者都不超出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外,都不是阁下你自己。离开这五法,如果指得出你自己,我就称许阁下你问佛究竟有没有,是个大智慧的发问。
若指不出自己之有无,欲先知佛为有无,乃狂妄无谓之问,非切己穷理之问也。佛毕竟是有,因汝凡情未涤,决不能见。阁下自己亦是有,因汝五蕴未空,亦不能离色受想行识,的的指出也。
如果你指不出自己的有无,却要先问佛的有无,这是狂妄无知的发问,不是切合自身穷究真理的发问。佛是有的,然而因为你凡夫情见没有涤除,所以决定不能见到;阁下自己也是有的,而因为你五蕴未空,从而也不能在色受想行识之外,明明白白地指出来。
金刚经令发菩提心菩萨,发心度尽一切众生,令其皆证无余涅盘,而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布施为六度万行之首,举布施则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万行,皆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修。
《金刚经》中让发菩提心的菩萨们,发心度尽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都证入圆满无余的涅盘,而不见有一个众生得到灭度 (的事相) 。 (经中说应当)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布施是六度万行之首,佛举出布施,那么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万行,都应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修行。
此经文略,唯举布施以该其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如上所说,且道是有相耶,是无相耶。如此广大光明之相,逼塞太虚,而谓之为无,是何异于生盲乎哉。
这是经文省略,只是举布施来概括其余的五度万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上面所说的,你说有相还是无相呢?如此广大光明之相,完全充塞于太虚,却称它为无,这与盲人有什么两样呢?
其言无一众生得度,不住相,无相,无所住者,欲人不滞凡情圣见之执着相耳。其言度尽众生,行布施,生心,修善法,欲人称性修习自利利他之法,以期自他同得圆满菩提而后已。不于此中着眼,妄执无相为究竟。与噇 (chu áng ) 酒糟汉同一知见,尚得谓有智慧人乎。
经中说:“无一众生得度”,“不住相”,“无相”,“无所住”,是要我们不滞碍于凡情圣见的执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