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第2/4 页)
众。同时也向他们宣传着真正的科学探索精神。影视作品里新近的例子要属美国影片《龙卷风》。男女主人公为了求得科学实验数据,一次次扑向可以吞蚀一切的龙卷风,其献身精神可能比影片本身的特技校果更能震撼观众的心。当他们这样作时,前面并没有财富或者法宝等着他们,最终获得的,只有持续不到几分钟的传感数据。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将传感仪器送入龙卷风柱的瞬间,完全可以和科学史上富兰克林将风筝送向雷电的瞬间相比。
不惟科学,军事、商业等实践领域,也允许了探索精神。而那些探索精神与科学的探索精神,总归是有区别的。郑军在科幻小说《生物圈三号》(《科幻迷丛书》大地出版社出版)里,就尝试着对比这一区别。生物学家李万云带领两名助手,深入“生物圈三号”洞穴考察。而作为助手之一的许洪峰看不惯老师的“传统观念”,一心要将科学考察与商业结合在一起,想在这里寻找可供商业开发的新物种,并且接近了成功。当然,最后他还是克制了自己的商业冒险精神。因为生物圈三号十分脆弱,从科学角度出发必须保护而不能开发。在这部作品里,作者平等地对比两种探索精神,说明了科学探索精神的无功利性,但并未对两者进行褒贬。
科学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但无功利的科学探索精神却并不能说只有现代人才有,否则它就成了突然闯入人们心灵的异物。在《圣经》里,先人们建造巴伦塔的行为,就体现着这种探索精神,而上帝从那时起就不喜欢这种精神的存在。美国作家特德奇昂的科幻小说《巴比伦塔》将这一素材扩展为一篇科幻佳作。整篇作品都在描写古人如何依靠他们那原始的技术,建立这通天之塔。为了更好体现时代背景,受过现代教育的奇昂甚至把故事放在古人的宇宙观下展开,描写了没有力学根据的高塔、石质的天顶,等等。小说中,那种不惜代价,不怕风险,没有任何功利目标,非要看一看“天”是什么样子的探索精神,正是支撑人类科学发展致今的原动力。
如果仅仅描写职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或许也不足以体现这一精神,反而容易使人误以为,探索精神只存在于社会上为数极少的这批怪人的内心。而抒发普通人的探索情怀,似乎更能体现这一精神实质。海因来因的早期短篇《安魂曲》正是科学探索精神在普通人心目中的体现:主人公哈里曼自幼渴望探索太空,然而家贫失学,只好去作生意。赚到钱以后投资于新兴的火箭公司,最终成为亿万富翁。不过,虽然他拥有宇航事业的财富,但由于不具备相关知识,无法作为工作人员上天。又因为年纪渐大,无法通过严格的太空体检,只能看着年轻一代在太空实现自己的梦想。暮年已至,哈里曼变卖了自己的股份,购买同温层游艇进行改装。在两位理解他的失业宇航员的支持下,他违反法律,让自己“脆弱得象金丝雀”般的身体忍受着超强的加速度,终于来到月面,仰望着太空中的地球,平静弃世。在哈里曼这个普通人的身上,洋溢着科学进步过程中包含的巨大精神力量。如果读者本身不具备这种探索精神,而是浸泡在功利心中,便无法理解包含在下面文字里的深刻情感:
他静静地坐在那儿,双手搓着月球表面的尘土,细细体味着自己的身体在月球上轻飘飘的感觉,觉得很好奇。在经历了那么多的曲折之后,他的心终于有了宁静的归宿。身上的伤痛,再也不会烦扰他了。他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地方——实现了自己的夙愿。《科幻之路二卷》615页。
这篇作品发表几十年后,美国富翁蒂托以老迈之躯成为第一名太空游客,实现了哈里曼式的理想。但是,不知道有多少我的同胞会对他为此付出的二千万美金感到惋惜:这笔钱能作多少生意呀,却仅仅是为了上天看一眼就花掉!
第六卷:科幻与科学 第四章:火在烧——科幻小说中的科学精神(4)
第五节:科学的献身精神
有探索就有牺牲。在真实的科学事业中,象高士其、彭加木那样为科学事业献出健康甚至生命的例子并不多见,大部分科学研究还是在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的。不过,作为艺术作品,这样的故事似乎太平淡了,缺乏戏剧性,所以,展示科学探索事业中的牺牲和献身。便成为科幻小说展示科学精神的重中之重。
其实,在文艺作品里展示英雄主义,这本来就是一个传统。描写战争、间谍活动和警察工作的英雄主义作品屡见不鲜。甚至,象《垂直极限》这样的影片,还描写了体育运动中的牺牲精神。不过,存在于科学事业中的牺牲精神毕竟有其特质,它必须要建立在客观精神、怀疑精神和探索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