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1/4 页)
。但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才是克隆复制人。在这个故事里,除了“复制克隆”外,还要有前面第二章里提到的“灵魂转移术”才行。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一编:生命与人(5…1)
第五章:人造生命和人造人
A五章简介
第一节:生化人造人
第二节:人偶形机器人
第三节:类人机器人
第四节:非人形机器人
第四节:超级电脑
第五节:纯数字生命
A五章简介
为科幻界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是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它讲的便是一个生化人造人的故事。被制造出来的丑陋巨人拥有生物躯体。后来,还有由捷克作家恰佩克等人写了一些生化类人造人的故事。它们是人造人题材的开端。
不过,科幻史中数量最大的人造生命,属于机器类人造生命。从古代便有人偶形机器人故事。后来发展到与人外表完全相似,难辨真伪的类人机器人。再后来,科幻作家将人造生命的兴趣转移到了超级电脑上。最后,甚至抛弃电脑这个物质外壳,去探讨那些完全由计算机程序构成的数字生命。到了这一步,人造生命题材可以说达到了最高点。
第一节:生化人造人
《弗兰肯斯坦》不仅是科幻史的一个断代符号,更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佳作,单是它被多次搬上银幕,就能体会到其价值了。单就题材创新而言,它是一系列生化类人造人的开端。
弗兰肯斯坦是出生于日内瓦名门的青年科学家,出于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尝试创造生命。他从许多尸体上寻找组织、器官,拼凑成一个丑陋的巨人。大自然帮了他的忙,用一次雷电使这个巨人获得生命。
丑陋巨人心灵单纯,却受到人类歧视。他请求弗兰肯斯坦再创造一个女性同类,双双隐居。弗兰肯斯坦起初答应,中途变卦,毁掉了已经成形的女性人造人。巨人开始报复,杀害了创造者的未婚妻。弗兰肯斯坦追踪巨人,双双死在北极的冰天雪地里。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电影导演朗茨拍摄了史诗般的巨片《大都会》,成为世界电影经典之一。生化人造人正是这部片子的重要角色。科学家洛云根据工人领袖玛丽娅的容貌制造了生化人假玛丽亚,大资本家佐费信利用它去操纵生活在地层下面的劳工。而假玛丽亚最终失去控制,开始煽动工人破坏机器。影片里,假玛丽亚的制造过程被拍摄成宛如梦幻般的场面。
一九二一年,捷克著名剧作家卡尔恰佩克(KarelCapek,1890——1938)的话剧《R。U。R。》在布拉格首演。《R。U。R》是“罗素姆的全能机械人”(Rossum‘sUniversalRobots),的缩写。在剧本里,恰佩克将捷克语的“强迫劳动”(robota)和波兰语的“工人”(robotnik)两词合成,创造了新词汇“robot”。后来,这个词在英语里便拥有了“机器人”的意思。每个上过中学的读者朋友都背诵过这个单词,只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老师是否讲到过这段典故。
《RUR》中描写的机械人,严格来说也是有血有肉的“生化人”。剧本中,罗素姆本来是要制造大批可供差使的奴隶,由于一个科学家改变了合成复制人的化学方程,这些生化人开始拥有意志和感情,并萌出了对自由的向往;最后,它们不堪被役使,奋然反抗,并把人类彻底消灭。在这个剧本中,生化人造人的反抗有了进步的意义,是对劳工阶层反抗统治的隐喻。
海峡那边,台湾科幻小说也是以一篇生化人造人科幻小说作为开端的。张晓风于1968年发表了《潘度娜》(潘多拉的台湾译法),描写的便是一个红颜薄命的人造美人。
后来,机器人题材取代了生化人造人,成为科幻作品里人造人的主流。不过,王晋康的新著《类人》却在生化人造人方面推陈出新,构思出“类人”创造技术——直接使用非生命物质来创造基因物质,进而创造生殖细胞,培育新人。作者在《类人》中详细地描写了类人的制造过程:用纯物理的手段把碳、氢、氧、磷等原子排列成人类的DNA,再蕴孕成人。那应该是一种十分发达的纳米技术。
当然,既然人类可以从无到有地制造所有基因,制造者也可以按自己的需要随意确定这些基因。比如,小说中的“类人”比真人要漂亮,健康,没有任何遗传疾病。为了令他们与人类有所区别,制造者使得所有“类人”都没有指纹,成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