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四十(第6/6 页)
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不可不知。
那两句经文,不知出自哪里,大概也是你过去生中记忆的文字,未必就是佛经中的经文。修习净业的人,不以得到种种境界为事务,所以也没有什么境界发生。如果心中专门想要见到境界,那么境界就多。倘若不善于用心,或许会导致受到损害,这个不可不知。
彼头陀之所说,乃属禅家道理。彼尚不破净土,是其长处,然彼绝不知净土宗旨,故与禅对论。彼注重祥光胜境一语,大须斟酌,否则误人不浅。又谓不可着,以佛法无量,着则成有量,即不能入佛智。何止不入佛智。亦复或入魔界耳。
那位头陀所说的,是属于禅宗的道理。他不破斥净土,这是他的长处,然而他绝对不知道净土的宗旨,所以将净土与禅宗相对而论。他"注重祥光胜境”这句话,必须大为斟酌,否则误人不浅。又说(祥光胜境)不可以住着,因为佛法无量,住着就成为有量,就不能入佛智。其实何只是不能入佛智,也许还会入魔界。
至所云之各佛,乃禅家约心理之论,与净宗无涉。白光清空,既为如来一毛头许功德,汝何得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妄认。实则宿世定境,由净心而发,固不得当作奇特也。
至于他所说的各佛,是禅家真的ui 自心理体来说的,与净土宗没有干涉。白光清空,既然是如来一毛头许功德,你怎么可以用“法界一相,寂照不二”来错妄地加在自己身上。实际是过去世禅定之境,由于清净心而显发,所以不要当作奇特的事。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则不必论。若但有工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纲宗。有信愿,无论行持的多少浅深,都能够往生西方。没有信愿,即使达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的地步,也很难往生。因为真能证得能所两忘、根尘迥脱的实理,便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了生死了,那就不必说了。如果只是有工夫见到这个实理,尚没有证得,若无信愿,也很难往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