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页)
楚君讥讽一笑。打断少年的话。“永世!?嘿!我铁律山年产不过两万余斤铁器!好厉害!一开口就要三千斤!”
“陛下,如今已是秋末。边关蛮夷必然劫掠中原。秦,赵,燕三国首当其冲。边境战火一起,已然自顾不暇。即使不予铁器,量他也不敢如何。”曲可为拱手。
“怪不得旁人都称你‘守财奴’!”孙叔敖笑了。看一眼椅子上的楚君。“陛下。依老臣看。三千斤铁器自不能全给,但也不能不给。若是全给了,自有资敌之嫌。若是不给,怕他秦军面上不说,在我国西北使些小绊子。怕到是自然不怕,但终究有些麻烦。而且若是牵制我西北大军太多,怕对伐韩不利。”
“池将军以为何?”
“孙叔大人所言极是。老臣认为,不妨将那三千斤铁器分开来。一千斤卖于秦国。另两千斤铁器南下自西蜀而过。与外族交换马匹。”顿了一下。“外族速来善战。由好使用骑兵。若有铁器相助。自然如虎添翼。想来不会有那个部落能够拒绝交换。”
“善!”楚君狠狠点头。“一箭双雕!这事便交予曲大人了。”转头看向曲原。“接着说。”
“是,陛下。微臣出使秦国。谨遵陛下旨意。暗中探查长城建设进度。”顿了一下,从怀中小心拿出一包东西,恭敬递交到太监手中。“这是微臣设法抓取的一些石料。其中以青田岩和砾石为主。而这两种石块最宜用在城墙上延。依微臣看来,怕不过三年。秦长城便能修筑完成。”
听到这个消息,连池海都忍不住狠狠的皱了一下眉头。
秦人居于渭水以北。而渭水以西多有外族。从小弓马娴熟,尤其擅长远距离奔袭,骚扰。多年来与秦人争杀。各有死伤。以至于秦人虽少,但多是善征之士。素有骁勇美名。
“三年”楚君闭着眼睛,喃喃自语。片刻后,忽的一睁,精光四溢。“朕欲调离西北十万军,与北军合为一处,两年灭韩!”
 ;。。。 ; ;
第二十一回 国君2
“不可!陛下,西北戍土军士总计三十余万。若是一下调离十万众。怕那秦国借机与韩国私通来犯。万万不妥啊!”孙叔敖闻言大惊。
仍旧穿着黄袍的楚君站起身子,不理会几人异样的眼光。将桌子上的奏折全部打散在地。挥挥手。“你们上前来看!”
三位老臣与少年惊疑不定。走上前,打量着空无一物的桌子。都不禁瞳孔一缩,有些复杂的心绪。这桌子上赫然雕刻着七国的简易地图!
“陛下雄图大志,纵观我楚国数百载君王,也少有人及”池海脸上挂着一丝笑意。抚须而叹。
“不要拍朕的马屁了。老将军看看。两年之内,如何将这韩域尽数转成我楚国疆土!”威严国君也不计较池海妄议前君。一手抓着池海的袖子,一手指在桌子上刻着的韩国版图上。
池海盯着版图。组织了一下词汇。手指缓缓按在楚国西北汉水之上。“我大楚自来与秦国少有战事。却并非无有功利之心。一则还要靠着秦国抵御外敌。二则无必胜之心。三则伐秦之后,必有大量军士被牵制边境。舒为不妥。”
“反观秦国。自商央入秦变法。与魏国多有征战,素来赢多输少。以至魏国效仿修筑长城之法,在秦魏边界修筑长城壁垒。抵御大秦骑兵。而老臣多次询问从西北戍边返京叙职的将领。无有不言秦军威状者!”
名为楚兴的壮年国君眉头微挑。缓声道:“劳烦将军费心了。”知道这是池海在隐晦的劝谏。每年边军述职,大都向朝廷倾吐苦水。无非要钱要粮要人。时间长了,他也就没放在心上。
池海见陛下脸上神色,知道圣上已经听进去了。语气一转,手指从汉水向东北移至秦韩边界。凝声道:“洛水以西,多有崇山峻岭。易守难攻。而大秦自商央以来,尤为重视骑兵。”顿了一下。池海看着楚君。“陛下可差西北十万军,使其攻打此处。不必与东军合在一处!若秦国有变。大可让这十万军士西下!而且,也可防止秦军见有利可为。趁机吞了我大楚的战果!”
楚君闻言,将手指按在洛水,细细摩擦,皱眉不语。心中取舍不定。
“依池将军之言,岂不是让这十万军士成了孤兵?即使打下韩国洛水以西,可夹在秦韩之间,实在是太过冒险!北上是易。可若是想要回来,却是千难万难!而且,一路粮草军备都只能通过打通的咽喉小道徐徐运送。必然时常有韩军骚扰,说不定秦国也要插上一脚!若是断粮!十万大军,一朝尽没啊!”曲可为凝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