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页)
盏取�
③自我评估
对于不是很熟悉的事情,你有自己的检查表吗?
出去买东西的时候,如果需要买的东西比较多,你是否会列一张购买物品的清单,以免遗忘?
对于每天的作业题目,你是用专门的记录作业的本子记下来,还是在书上或者练习册上作个标记了事?有过遗忘作业的事情发生吗?
出游的时候曾经发生过因为少带某些东西而导致不便吗?
你会用统筹的方法煮方便面吗?说说你的煮法。
你曾经在无意中毁约吗?
你能否列举一下自己某一天中的时间都在干什么吗?你觉得自己的时间安排是否很合理?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是因为什么呢?
举一个例子说明,你觉得自己在照顾重要的事情的时候,能够同时妥善地处理好不太重要的事情。
二、讲究效率
1.定义和内涵
讲究效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时间的作用。具体来说,要做到讲究效率,必须学会按规律做事、追求效益、毅力坚强。
①按规律做事
所谓按规律做事,就是指做事不违逆事物本来的内在的规律,而是顺应规律,循着最节省时间、最可能有效的方法做事: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第33节:讲究效率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堵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鲧治水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用堵的办法,越堵,水的势能越大,结果决堤之后为患更深。而禹治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用疏的方法,越是理顺了水的去路,就能使水的势能得以宣泄,水患也就解除了。
做事情就是要全面考虑事物的内在规律,循着规律,才不至于走弯路,甚至犯南辕北辙的错误。
②追求效益
做事情还要追求效益。做没有效益的事情,简直就是白白损耗时间。
《庄子·列御寇》里记载了一个故事:
朱漫是个很爱好学习的人,为了学会一项特殊的本领,他变卖了家产,带了钱粮到远方去拜支离益做老师,跟他学杀龙技术。
转瞬三年,他学成回来。人家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一面兴奋地回答,一面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踩龙的尾巴,怎样从龙脊上开刀……指手划脚地表演给大家看。大家都笑了,就问:“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朱漫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世间上根本没有龙这样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
龙是人们想像中的东西,实际并不存在,因此,虽有高超的杀龙的本领,也只能落得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
当然追求效益也不是唯利是图。比如一个人的德行修养,可能一时间也看不出来德行高尚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