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十二(第9/10 页)
过生活。从出生到老死,一辈子不能超出这四者之外。现在 (江神童) 却如同演若达多一般,无缘无故害怕自己的头遗失了,而发狂奔走,实在是可怜啊。
医家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譬如有人咽喉壅肿,饮食难入,气息难出。必先消其肿,然后方可按其病原,调理脏腑。若不先消其肿,则人将立毙。纵有治本之良方妙药,将何所施。
医生治病,病急就治标,病缓就治本。譬如有人咽喉壅肿,难进饮食,气息难出。必定先要消他的咽肿,然后才可以按病的根源,调理五脏六腑。如果不先消除咽肿,那么这个人将会立即毙命。纵然有治本的良方妙药,又如何施用呢?
因果者,即今日消肿之妙法也。然因果一法,标本统治。初机依之,可以改恶修善。通人依之,可以断惑证真。乃彻上彻下,从博地凡夫,以至圆满佛果,皆不能离者。岂徒治标而已哉。
因果报应,就是现今消肿的妙法。然而因果这个法,标和本全都能对治。初学人依从因果,可以改恶修善。通达的人依从因果,可以断惑证真。 (因果法则) 贯通上下,从博地凡夫,直到圆满佛果,都不能离开。哪里只是治标而已呢?与谢融脱居士书
贵乡之知有净土法门,由林介生之请净土典章。倘诸居士于宿世中,向此法门,未种善根。何能以古为师,一闻之下,即便生信发愿,自行化他。不十五年,其道大行之若是乎。
你家乡的人之所以知道净土法门,是由于林介生居士迎请了许多净土经典。倘若诸位居士在过去世中,对于净土法门,没有种下善根。怎能以古人为师,一听之后,马上就生信发愿,自己修行并且化导他人,不到十五年,净土法门就在你家乡大为盛行呢?
观阁下之天姿境缘,及现在之法运时机,似宜以持五戒而护持三宝,宏净土而普劝往生,为契理契机之第一要义。何以言之。阁下年已过四十,天姿非上等。欲研穷经藏,参访知识。恐有法门无量,光阴不多,纵欲钻研,措手不及之叹。又现今虽有知识,而僧多滥污,同行乏人(同行,名为内护,能互相磋磨,挟持进道)。若向上之志一衰,则懒惰懈怠随之,而不复振矣。
看你的天姿和境缘,结合现在的法运时机来考虑,你似乎应当以受持五戒而护持三宝,宏扬净土而普遍劝导大家往生极乐,作为上契佛理,下契众机的第一要义。为什么这样说呢?你年纪已经过了四十岁,天姿并非上等。如果想要研究学习三藏经典,参访善知识。恐怕会面临"法门无量无边,而光阴所剩不多,想要钻研经教,却不知从何下手"的感叹。另外,现今虽然有善知识,而僧人中许多都滥污,从而也缺乏同参道友(同行,名为内护,能够互相磋磨,勉励增进道业)。如果向上用功的志向一有衰退,那么懒惰懈怠的习气就跟随而来,不再振作精进了。
如(不慧)二十一岁,辞亲出家。亦可谓发心真而立行猛矣。至今五十三岁,若宗若教,毫无所得。徒负亲恩,空为佛子。所幸者净土一法,于出家学弥陀经时,已生信心。实未蒙一知识开示。以当时业师,与诸知识,皆主参究。所有开示,皆破净土。吾则自量己力,不随人转。虽佛祖现身,犹不改作,况知识所说乎。
比如我,二十一岁就辞别亲人出家。也可以说是发心真切而立志勇猛了。可是到如今五十三岁了,对于宗门、教下,丝毫没有收获。白白蒙受了亲人的恩德,空为佛子。所庆幸的是,对于净土法门,我在出家学习《阿弥陀经》的时候,已经生起了信心。 (这方面) 实在没有蒙受哪一位善知识的开示。因为当时的授业师,与诸位善知识,都主张参究。他们所有的开示,都破斥净土。我切实衡量了自己的能力,所以不会随他人所转。即使是佛祖现身(劝我更改志向),我也不会改变自己所修的净土法门,更何况只是善知识所说呢?
又现今法弱魔强,欲护持佛法,在俗则易,在僧则难。阁下若能严持五戒,专念弥陀。克己复礼,言行相应。然后广行化导,普利群伦。不可居师位而自高,不可受钱财而自益。
又者,现今法弱魔强,想要护持佛法,在家人比较容易,僧人就比较困难。你如果能够严格持守五戒,专念弥陀名号。约束自己,行为合礼,言行相应。然后广泛地化导他人,普遍利益大众。不可以居于师位而自我尊高,不可接受钱财而自我得利。
在家为一家演说,对众为大众详陈。则人皆仰其德而信从其言。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草上之风必偃也。令郎不信此道,亦不可强。俟其遇境逢缘,天机发现时,一启迪之,自有沛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