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十二(第6/10 页)
却白白存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又不能免除危及自身的忧虑。这是英雄豪杰愤恨于世事,苦闷于时运的行迹,不是圣人贤士素位而行,乐天知命的本色啊!
宿生培此慧根,固不容易。倘不于此专精致力,以期亲证。则如坯器未火,经雨则化。光阴短促,人命几何。一气不来,即属后世。未证道人,从悟入迷者,万有十千。从悟增悟者,亿无一二。忍令无上法器之坯,经再生之雨,而复为尘土乎哉。
过去生中培植这个慧根,自然是很不容易的。倘若不在佛法上专心精进,努力修持,以期望亲自证道。那么就如同泥土制作的坯器没有经过火烧,一经雨淋就会化掉。光阴短促,人的一生能有多长呢。一口气不来,就奔赴下一世了。没有证道的人,再受生后,从觉悟转入迷惑的,一万个当中有五千双;再受生后,觉悟有所增加的人,一亿个当中没有一二个。难道忍心让无上的法器的优质坯型,经受再生转世的雨水浇注,从而又变成尘土吗?
任公与光,素无交情。近以谬听人言,亦可攀为知己。知己者为知己谋,须于大体统处立言,方不失为一言相契,毕生知己之谊也。不知梁公视此,为竖点头乎,抑横摇首乎。祈以此意转达之。
梁任公 (梁启超) 与我,从没有过往来。近来因为无意中听到他人的描述,觉得也可以将他攀为知己。为知己谋虑事务,必须立足于大局纲领来提建议,方才算得上是一句话相投,一辈子知己的友谊啊!不知道梁任公 (梁启超) 看到这里,是点头呢?还是摇头呢?祈望将这个意思转达给他。复张云雷居士书二
入佛问答一书,导引未悟,令生正信。随机开示,渐入渐深。赠送结缘,诚属莫大功德。然此系泛论入佛事理。虽亦偏赞净土,实未大畅厥旨。
《入佛问答》这本书,引导尚未觉悟的人,令他们生起正信。随众生根机而进行开示,使他们能够渐渐深入佛法。将这本书赠送结缘,实在是有很大的功德。然而这本书,只是泛泛讨论进入佛法门庭的事理。虽然也偏重于赞扬净土,但实际上没能畅显净土法门的宗旨。
若已有信心,当阅净土诸书。若不能多阅,其最显豁者如径中径又径一书。采辑诸家要义,分门别类,令阅者不费研究翻阅之力,直趣净土壸奥。于初机人,大有利益。
如果是已经对佛法有信心的人,则应当阅读净土宗的各种典籍。如果不能广泛阅读,那么其中最豁然显明的要数《径中径又径》这本书,它采辑了诸家的要义,分门别类列举,令阅读的人不用花费研究翻阅的力气,而直接趣入净土法门的奥义。对于初学人,是有很大的利益的。
入佛问答所示研究次第,唯天姿高,宿根深者,方堪担荷。若二俱退半,仍欲依彼所示而为研究。恐教理不能大通,而净土一法,由笃志研穷教理,遂成担搁矣。
《入佛问答》所开示的研究次第,唯有天资高超,宿根深厚的人,才能够担荷。如果天资、宿根两方面都只是中等,却仍然想要依这本书所显示的次第来研究。恐怕教理终究不能有大的通达,却由于专心一意研究教理,而耽搁了净土法门的修持。
佛法因人而施,断不可执通途宏规,而与机相违,致失即生了脱之殊胜利益。是在当人自量根性,而为修持耳。
佛根据人的根机而设法,绝对不可执着于通途的宏规,而违背根机,从而导致失掉了当生了脱生死的殊胜利益。关键在于当事人要衡量自己的根性来进行修持。
往生咒梵文,学之亦甚好。但不得生分别心,谓此略文为非。一起此念,则一大藏所有咒,皆生疑心,谓为未合佛意。
梵文的《往生咒》,学学也挺好。但是不得生分别心,认为《往生咒》简略文不好。一起这种念头,那么《大藏经》中所有的咒语,你都会生疑惑心,认为不合佛陀的意思。
须知译经之人,皆非聊尔。何可以他译不同,便藐视之乎。千余年持之得利益者,何可胜数。岂千余年来之人,皆不知梵文乎。学固宜学,断断不可起优劣胜负之念。则利益自不可思议矣。
要知道,译经的人,都不是一般人。怎么可以因为别的译文版本有不同之处,便藐视这个版本呢?千百年来持念这个版本而得到利益的人,数也数不清。难道说千百年来的人,都不懂梵文吗?(梵文版)固然应当学习,但是万万不可起优劣胜负的分别心。那么就有不可思议的利益了。
又持咒一法,与看话头相似。看话头以无义路,故能息分别之凡情,证本具之真智。持咒以不知义理,但止至诚恳切持去。竭诚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