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了同一条毛巾。
一次吃晚饭的时候,保姆小静正忙着往餐桌上端菜,顺手就把筷子递给了朱威的父亲,父亲便把接过来的筷子一一分给了大家。邢云涛望着公公那双满是皴裂的手,皱着眉头接过了筷子,但是那顿饭,她自始至终没有使用公公递过来的筷子,只使用汤匙喝了几口汤就起身了。
为了让父母和四叔能够在北京舒心的多住几天,朱威最近对邢云涛更加低眉顺眼,虽然有几次邢云涛的态度让朱威看不过去,但他还是很巧妙地掩饰过去,尽量把气氛营造得其乐盈盈。但邢云涛那副“彬彬有礼”的面孔,不知道会不会让老人们觉得拘谨呢?她含沙射影地批评保姆小静时,老人们会不会往心里去呢?朱威心里没底。
下午,邢云涛给朱威办公室打来电话,说晚上与几个朋友聚会,不回家吃晚饭了。朱威乐得她有事,觉得她不在的时候,父母和四叔反而更自在一些。他推掉了一帮媒体朋友晚上的聚会,去了商场给父亲和四叔买了几瓶好酒,准备和两位老人晚上好好喝一杯。回家后他嘱咐小静多炒几个菜,尤其点了父亲和四叔喜欢吃的孜苒羊肉,小静爽快地答应着就去厨房准备了。
小静到朱威家的时间不长,今年才十九岁,是河南驻马店人。小静不漂亮但是长得很干净,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帮父母做农活,她是邢云涛从社区的保姆服务中心聘请的。此前,邢云涛已经挑选了好一阵子保姆了,她前前后后到服务中心面谈了大概有十几个小保姆,不是嫌她们笨手笨脚,就是觉得人不可靠。她要找一个既会做家务又不能偷奸耍滑的,既不漂亮又要看着顺眼的,最重要的还要具备良好卫生习惯的,这样的要求在北京的保姆界相当于挑选理论和实践均为上乘的MBA了。好在邢云涛不按地域区划分人品,河南人在北京的口碑不太好听,但她不信这个邪。她认为哪个地方都有好人和坏人,说人家河南人坏,但历史上文有杜甫、白居易,武有岳飞、吉鸿昌,这些可都是河南人;山东人名声好,那是因为山东人聪明,会宣传包装自己;东北人表面上仗义豪爽,但也有不少鸡鸣狗盗之辈;四川人瘦小孱弱,但不乏血性男儿。因此,小静虽是河南人,但还是最终被邢云涛挑选来做了保姆。小静来上班的第一天,邢云涛对她进行了严格地上岗前“培训”,上午“培训”的是必须做什么,下午“培训”的是不许做什么,听的小静目瞪口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德行》十一(2)
晚餐做得相当丰盛,朱威把小静夸奖了一番。朱威的母亲觉得小静做了这么多菜挺辛苦的,就拉着小静一起到餐桌上用餐。此前,小静不能和主人一起在餐桌上用餐,也在上岗前“培训”的不允许范围之中。小静极力推辞,说自己在厨房吃饭就可以了,朱威的母亲心中不落忍,觉得这个懂事的小女娃十多天里为他们忙前忙后的,加上今天的菜这么多,就坚持让小静和大伙儿一起吃。朱威也说:“没关系,你阿姨不在家,就和我们一起吃饭吧。”
小静听男主人发话了,就不好再推辞了,便在邢云涛平时吃饭的座位上坐下了。晚餐的气氛很融洽,小静给奶奶倒了一杯果汁,还带着奶奶和大家一起频频举杯。不知不觉中,爷仨便喝干了一瓶五粮液,朱威觉得父亲和四叔还都没有多少酒意,便又打开了一瓶五粮液各自倒满了一杯。四叔干了一杯酒,咂摸嘴里的酒滋味说:“北京人过的日子真是好啊!你们看看这下酒的菜怎么吃都吃不完,过去我们在家里只能就着咸菜疙瘩喝酒。”
“听说村西头的葵生把小石子放进酱油里泡泡,咂摸着就能喝二两。”父亲补充道。
“小石子泡酱油还不新鲜,”四叔总有典故可以讲,“有一年我去邻村给人家配猪,听东家说,有一天晚上他酒瘾上来了,不敢点灯怕惊醒家人,就摸黑起来喝酒。喝了两口之后,觉得缺少下酒的菜,他忽然想起晚饭吃剩下的油炸蚂蚱腿,他到饭柜里摸了老半天才摸到一条蚂蚱腿,结果不小心又掉到了地上,于是,他又在地上了摸,摸来摸去没摸到蚂蚱腿,倒摸到了一枚长了锈的铁钉子,放到嘴里一咂摸觉得还有滋有味的,便就着那个长锈的钉子喝了半斤老白干。”
大家都被四叔逗乐了,满面红光的四叔还强调他讲的不是笑话,是真人实事。大伙儿的笑声还没落停,邢云涛便开门进来了,她一眼就看见保姆小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当时便把脸拉了下来,她说话的声调虽然不高,但谁都能感觉到一股凉气:“每一家都有每一家的规矩,我们家的餐桌不是谁都能坐的,你们可不能坏了我们家的规矩,把她娇惯坏了,我以后就没法管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