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第3/4 页)
多尔衮不耐烦的摆摆手,“有话快说,战时哪有那么多的规矩!”
宁完我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一脸的烟火之色,看来是快马奔至定州城来的。
“要你筹集粮草的事情做得如何了,定州的粮草被那杀千刀的南人官员一把火烧了个精光,本王麾下这数万精锐可等着粮食下锅呢!”
宁完我一个激灵,赶忙又跪倒在地,“奴才有罪,奴才辜负了十四爷的期望!”
“快说,到底怎么了?”多尔衮一听,猛然间站起身来,他也听出宁完我带来的未必是什么好消息。
“新乐、阜平、行唐等地的商号在这两日内接连被查抄,全是卢象昇的宣大军所为,他们派出精锐骑兵赶赴各地,将范氏商号的一干人等斩尽杀绝,还查抄了大批的粮草,没有来得及搬走的,或是交给了当地驻军,或是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如今,如今……”
宁完我战战兢兢的看看多尔衮,生怕他暴怒之下便是一刀砍过来。
多尔衮的脸庞瞬间失去了血色,最怕的结果还是来了,他强压住胸口的一股血气,缓缓坐回到椅子上。“说,如今怎样了!”
“如今,奴才可征调的粮食不过千余石,奴才是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这么多粮食,其他的,实在是追不回来了!”
“卢象昇!”多尔衮暴起,一脚将宁完我提了个跟斗,接着便是一口鲜血狂喷而出!(未完待续。。)
ps: 感谢书友luijuan、091105194406848、110712011120221、肖狼、十寸红尘等的打赏和月票
第八十九章 嘱托
自世宗肃皇帝开始,大明朝的朝会便已经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名词,世宗皇帝二十年不上朝,以“早朝率多弥文,至军国大务,何尝不日经心?”为由,一举揭穿了朝会的实质意义,自此之后,历任皇帝更是不将朝会当做一回事情。
崇祯皇帝即位之后,一改前朝时的颓势,恢复了神宗时期每月逢三、六、九日朝会的旧制,事必躬亲,但又焦头烂额。
今日一早,便是朝会的日子。北直隶的战报如同雪片一般从四方飞来,整整一夜,崇祯始终都没合过眼,这些战报就像一块块巨石压在心头。寄予厚望的卢象昇没能续写平贼的奇迹,连战连败,如今龟缩在真定再也不肯出击。
崇祯皇帝倒是没理会高启潜。杨嗣昌和高启潜与他早有计议,对付鞑子便以卢象昇为主,他可是名正言顺的宣大督师,和东虏作战便是他的责任。而高启潜的责任便是牢牢的守住通往江淮一带的各个战略要地,确保江淮和江南不受荼毒,为大明保住粮税的来源即可。接下来便是看与满清皇太极的议和结果如何。
现在,杨嗣昌已经命令洪承畴和孙传庭尽快集结剿贼的部队,立刻北上,协助高启潜守卫南北直隶的交通要地。
王承恩蹑手蹑脚的带着两个小太监走进暖阁,“皇爷,太子殿下来了!”
崇祯这才从纷乱的思绪中脱离出来,点点头。让太子来。也是他自己的决定,太子已经十三岁,是该接触一些政事了。这些年,崇祯遍请大儒教导太子的学业,但同时又不想让文人士子的那一套东西对自己的儿子影响太深,可谓是矛盾无比。做信王的时候,崇祯对文官集团可谓是推崇备至,即便是他能成功登上皇位,这其中文官集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等到登基之后,尤其是接触到政务之后。崇祯便越来越感觉到大大小小的文官集团。包括树大根深的东林党人对于朝政的掣肘,也包括他们对于皇权的挑战。所以,崇祯在初期积极的打压宦官、厂卫之后,这两年已经逐渐意识到平衡的重要性。要扶植起另一股势力和文官集团对抗。实现朝局的平衡。恐怕才是为君之道。
因此,崇祯皇帝有意识的开始对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太子朱慈烺灌输类似的东西,当然。这些绝对不能够明说,不说太子如今年纪尚幼,很多东西并不是言传身教便能够体会的,单说太子身边东宫的一批官员,他们一旦发现太子有这样的苗头,恐怕又不知道要生出什么样的乱子来了。
朱慈烺穿戴整齐,神情恭顺严谨,让崇祯皇帝很是满意。想了想,也没有再嘱咐什么,便吩咐一旁伺候的怀德先将太子带出去,他有些话要对王承恩说。
“昨晚你也是一夜没睡吧?”崇祯忽然问道。
王承恩一惊,“皇爷如何得知?”
崇祯淡淡一笑,“你这个老货,擦拭你的那些宝贝,还用得着瞒着朕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