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部分(第3/4 页)
个儿子,天知道到时候曹冲会不会变主意,因此你加紧时间吧,有把握的也就这段时间,再往后,神仙也算不准。
孙权半信半疑,他把质子孙登送到了长沙郡临湘城,曹冲很守信,真的将各部调了回去,甚至比原先的防线还要向后,让孙权喜出望外。接到回报之后,他立刻命令在赣州待命的吕蒙率部快速前进,争取在大双临盆之前,会合陆逊击败还盘踞在南海郡的刘备,至少要收回南海郡,不能让刘备一直呆在自己的身边。
当然了,能把刘备收拾了那是最好的。
孙权对陆逊很恼火,他本来让潘璋跟着陆逊,是想制衡陆逊地,没想到两仗一打,潘璋被陆逊忽悠到番禺城里和步骘做伴去了,陆逊自己呆在城外钻进了九莲山和刘备打游击。他的人以山越为主,翻山越岭是家常便饭,而刘备虽然人多,可是要在山里和陆逊于,显然还差一点,所以追了两次连个屁都没吃着以后,他干脆不追了,让关羽带了四千人守着陆逊出山的必经之路,他自己一门心思在番禺城下准备霹雳车,要强攻番禺城。
所以孙权本来要收拾的陆逊现在过得很滋润,所以孙权很恼火。他写信要求吕蒙把陆逊带上战场,要让他和刘备打几场硬仗,消耗掉他一部分力量,别让他太自在了。
吕蒙得知庐陵方向安全之后,放下了悬在半空的心。他深知此时已经绝无退路,不管曹冲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是让他们双方自相残杀也好,是借刀杀人也好,他必须在曹冲下一步动作出来之前重创刘备,然后迅速回到豫章设防。他这两万大军是孙权手中最大的倚仗。不能有一点闪失,真要打起仗来,贺齐所部是指望不上的,还得靠他手里的这些人来抵挡曹冲。他不再耽搁,率部越过台领山区,然后沿着浈水直接进入了桂阳郡地曲江县界,把副将孙皎吓得够呛,立刻出言阻止。
孙皎字叔朗,今年刚三十岁。他地父亲孙静是孙坚最小地弟弟。孙坚刚起兵地时候,孙静就在他的手下,带着五六百宗室、乡人作为孙坚的亲卫。后来孙坚战死。孙静又随孙策征战,立有大功,孙策很信任他,表拜为奋武校尉,想让他独当一面。孙静却出于谨慎,推辞了这一重任,说自己比较懒,还是喜欢呆在老家守守祖坟,把手里的力量全部交给了孙策。孙策对此特别满意。孙权继位之后,对这位安份守已的小叔叔很看重,提升他为昭义中郎将,又让他地儿子出来带兵,孙静推辞不过,这才让次子孙瑜出来统兵,而其他的儿子还是关在家里读书。
孙皎是孙静的第三个儿子,他不喜欢读书,看着那么多孙家子弟纵横沙场。他却闷在家里天天子曰诗云,气得一脑门包,他多次向父亲请求出来打仗。孙静被他催得烦了,只好趁着孙权再一次提出要让他出来带兵的时候,把孙皎放了出来。孙权拜孙皎为护军校尉,跟在他的身边,随后的几次作战中,孙皎带着所部冲杀在前,撤退在后。作战很勇猛。很得孙权的看重。而且这个人有个好处,不贪财。乐善好施。他虽然不好读书,但是和诸葛瑾这些读书人的关系处得很好,对手下士卒也很关心,因此颇有好评。
但是他和吕蒙的关系并不是很好。这起因在于甘宁。甘宁粗猛好杀,自以为功劳大,打仗牛逼,在江东除了和同样勇猛地吕蒙关系比较好之外,跟谁都不投脾气,即使孙皎这样的孙氏家族的人他也无所谓,因此和孙皎闹得很不愉快。吕蒙和甘宁关系好,也因此对孙皎有些意见。而孙权这次把孙皎作为吕蒙地副将,就有牵制吕蒙的目的在其中,他本来是想让吕蒙为右大都督,孙皎为左大都督的,但是吕蒙拒绝了。
吕蒙说,当年程普为右大都督,周瑜为左大都督,两不相协,差点酿成大祸。如果主公以为孙校尉可以担此重任,那就拜孙校尉为都督,我愿意在他手下为将,听他的指挥。如果主公以为我能担此重任,就请主公让我独力施为,不要让人牵制我。
孙权听了,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答应了吕蒙的要求,孙皎虽然随军作为副将,但一切要听吕蒙指挥,不得掣肘。吕蒙本来是想让孙权把孙皎调走的,但是孙权都这么说了,他也不好坚持,只得如此。
现在看孙皎反对他的意见,吕蒙没有多说什么,他只是告诉孙皎,按他指定的路线迅速前进,出了什么事一概由他承担。孙皎虽然恼火,但是孙权有命令让他听吕蒙指挥,倒也没敢再说,带着本部人马为先锋,经由曲江县界,沿着溱水河谷迅速向前挺进。让他觉得奇怪地是,曲江县的留守士卒看到了他们,却没有人前来阻拦,只有一个使者来问了几句就走了。至于问的什么,当然只有吕蒙才知道,他孙皎作为副将,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