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科举新举,再展宏图(第2/3 页)
时分成两派,争论不休。
陆子得知此事后,心中焦急万分。他知道,如果不能尽快平息这场争论,科举改革将面临巨大的危机。他思虑再三,决定私下找到陈翰林,尝试说服他。
深夜,陆子来到陈翰林的府邸。两人促膝长谈,陆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拿出新举措对国家长远利益的分析,逐条驳斥了陈翰林的反对意见。
陈翰林听着陆子的分析,原本坚定的立场开始动摇。他并非顽固不化之人,只是被保守派的言论所蒙蔽,加上自身利益的考量,才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陆子见陈翰林有所松动,便趁热打铁,继续说道:“陈大人,科举改革关乎国家未来,切不可因一己之私而误了国家大事啊!”
陈翰林沉默良久,终于缓缓开口道:“陆大人,你的话……”他顿了顿,目光闪烁,“让我再考虑考虑……”
陆子心中一喜,他知道,陈翰林已经开始动摇了。他起身告辞,临走前,意味深长地对陈翰林说道:“明日翰林院的辩论,我希望陈大人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陈翰林望着陆子离去的背影,陷入沉思。窗外,夜色深沉,寒风呼啸。他走到窗前,推开窗户,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喃喃自语道:“明日……明日……”
翌日清晨,翰林院内气氛凝重。众学士齐聚一堂,等待着即将到来的辩论。陈翰林面色凝重,一夜未眠的他眼圈发黑,内心仍在激烈斗争。
陆子昂首阔步走入翰林院,目光坚定,浑身散发着自信的光芒。他向众人拱手行礼后,便开始了他的陈述。他并没有直接反驳陈翰林之前的言论,而是从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讲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以及新举措带来的益处。
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每一个论点都逻辑严密,无懈可击。他谈到寒门子弟的求学之路,谈到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性,谈到科举改革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影响。他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一些原本支持陈翰林的学士,开始低头沉思,他们被陆子的话语所触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就连一些顽固的保守派,也不得不承认陆子的观点有其道理。
陆子见时机成熟,便将话题引到新举措的具体内容上。他详细解释了新举措的每一个细节,并一一解答了众人心中的疑惑。他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所有人都能理解。
翰林院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陆子的演讲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就连一直摇摆不定的陈翰林,也听得入了神。
陆子演讲完毕,翰林院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许多学士纷纷起身,表达对陆子的敬佩和支持。陈翰林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起身,走到陆子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道:“陆大人,我错了。你的新举措,确实是利国利民之举,我愿意全力支持。”
陈翰林的表态,无疑给科举改革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原本还有一些犹豫不决的学士,也纷纷表示支持。至此,科举新举措得到了翰林院的全面认可。
傍晚,陆子回到家中,杜氏早已为他准备好了丰盛的晚宴。她身着淡雅的衣裙,脸上带着温柔的笑容,静静地等待着陆子的归来。
陆子一进门,就闻到了饭菜的香味。他走到桌前坐下,杜氏为他盛了一碗汤,柔声道:“辛苦了。”
席间,杜氏含情脉脉地看着陆子,不时为他夹菜,眼神中满是爱意与崇拜。陆子看着眼前的佳人,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满足。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为了他们共同的未来。
酒过三巡,杜氏轻轻地握住陆子的手,柔声道:“你今天真棒。”
陆子笑了笑,反握住杜氏的手,说道:“这都是大家的功劳。”
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夜深了,陆府内一片寂静。书房里,一封匿名信静静地躺在桌子上,信封上只写着四个字:小心行事。
科举新举措的推行看似尘埃落定,实则暗流涌动。在翰林院取得共识后的几日,陆子着手准备首次新科举的实施细则。他废寝忘食,力求将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尽善尽美,为寒门子弟开辟一条真正的通天大道。系统适时地奖励了他“精妙组织”能力,这是一种可以将复杂事务清晰化、模块化,并高效协调各方资源的能力。陆子只觉脑海中一片清明,原本繁杂的筹备工作在他眼中变得井井有条,推行效率大大提高。
然而,一股反对的暗流正在悄然滋生。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