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每个人多多少少或隐或显地潜伏着一些病因,当你想到自己是个病人时,哪里还有心情去纵欲?不是找死吗?想到纵欲会死得快一点,想到死就在面前等待着时,哪还提得起纵欲的念头!
只要欲念不起,那就出苦海了,欲念的醒悟要从节欲少欲着手做起。到了断欲的程度,已不是凡夫而是解脱了烦恼的圣人。
忏悔安乐
若人罪能悔,已悔则放舍;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
——《大智度论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
这个偈子讲的是忏悔。对自己的过失一旦忏悔了,就要把已忏悔的事不再挂在心上,这样才能平静安乐地过日子,所以悔过,不等于悔恨。
忏悔的意思是反省自己已犯的过失,愿意面对它,承担起过失的责任,从此改正错误,决心不再犯过。通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知过当改,所以忏悔的修行比任何法门都重要。正因为自己还是凡夫,随时随地会犯错误,所以不但要随时随地忏悔,并且要定式定期忏悔。忏悔虽不必拘泥于一定的形式,但是犯了重大过失的忏悔,必须面对当事人或几个与你共同生活的人求忏悔;小过失的忏悔,则是对自己的良心自责即可。
当人心受到污染或被罪恶感困扰时,忏悔的方法有能助人脱困的作用,所以《阿含经》及戒律圣典中,教人要忏悔,忏悔则安乐,用忏悔来洗涤罪垢,鼓励人重新出发。一旦经过忏悔,就把罪恶感放下来,这不是说没有罪了,而是在认罪之后,心理的牵挂障碍没有了。如果犯了过失,自己不肯承认也不愿让人知道,这是没有惭愧心;从表面上看,他似乎不知有因果等着他,但在他的潜意识中,罪恶感的阴影老是笼罩着他。绝大多数作奸犯科的人,在被法律制裁或执行死刑之前,会觉得后悔,往往会叫别人不再学他。可见罪恶不悔改,心中是很痛苦的;忏悔以后,就把不愉快的、恐惧的、不安的心境改善了,所以此偈要说“如是心安乐”了。
能知忏悔,则能把犯罪的负担和压力减轻,甚至可以放下,这是使内心安乐最好的办法。所以要常念着:“小心勿犯罪,犯罪要忏悔,忏悔得安乐。”即使非佛教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帮助自己。忏悔以后不致马上再犯,即使尚会犯罪,犯罪的机率应当会越来越少,人格便越来越健全了。
精勤无难
人有不惜身,智慧心决定;如法行精进,所求事无难。
——《大智度论卷十五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义》
这个偈子的重点在于“精进”两个字,这是大乘菩萨道的六度之一,用普通话说,就是勤奋不懈怠的意思。
“不惜身”和“心决定”都是精进的表现。意思是说,只要是以智慧的抉择所认定的事业,就当努力不懈,乃至不惜奉献全部身体的生命,无怨无悔,勇往直前,再接再厉,则任何困难都阻碍不了你的成功。
不惜身命的意思,不是不顾一切的牺牲,而是有始有终的决心。如果盲目地牺牲了身命,以后就没有机会了;而努力投入之后,换得了经验,成就的还是自己,当然不是牺牲。这是非常积极的实践精神,不只成就了自己,也利益了他人。
六度法门中,布施、持戒、###辱的三项,都需要精进地去做,否则修行禅定和智慧也得不到力。其中以智慧指导修行,以智慧解脱烦恼,故以智慧为六种自度度人之法门的最高目标。可是,只要缺少精进,其他五项都会落空。由于不惜以身体奉献给众生,所以能用精进心成长自我的智力、财力、体力,修大布施、持清净戒、行大###辱和入甚深禅定。
所以在佛经中说到,舍身修布施、舍身护净戒、舍身大###辱、舍身入禅定、舍身慧解脱。也可以说菩萨为了广度众生,必须不惜身命,方会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难###能###,以必死的肉体生命,修成不坏的金刚法身。天下无难事,只怕无决心,不怕修不成,只怕不精进。
为了求福报、求智慧,必须先有努力以赴的决心。如果虎头蛇尾,或者做一天休息三天,不能趁热打铁,这种心态只能做些零碎的小事,无法成就艰巨的大业。许多人过分地保护身体,舍不得用,养尊处优的结果是体能衰退,心力不济,无病有病,都是懒洋洋慵落落的,真是浪费了天生的本钱。身体的好坏,可以用心来调,心调好了,身体就不是问题。所以我主张“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只###们不去糟蹋身体,也不用过分疼惜身体,便能难得能得,难成能成了;只要精进,佛道易成,何况是一般的事呢?世人能够成功,条件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