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第4/4 页)
增加率是监督及佐理人员由7�01%增加至18�67%。其次为生产作业员由18�88%增为36�73%。妇女的大幅就业及监督与佐理人员所占比率的提高显示:台湾女性地位趋于平等,两性价值观改变,社会流动频仍,成就标准取向增强,女性教育水准提高及其在社会与家庭角色地位的提升。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教育普及”与“权力重新分配”(2)
就教育普及而言,1951年小学以下教育程度占90�27%,1985年为49�2%,1993年则为38�17%,而同期大专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33%、8�99%及13�13%。高等教育的在学率则由1976年的15�70%升至1985年23�15%,1997年则达51�06%。每万人口中研究人数则由1981年的8�6%人成长至1996年的33�4%人,增加4倍。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水准的提高显示出文盲率的降低和高学历化社会的形成,这有助于政策的推展、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高科技的引入、生活素质的改良、公共事务的民众参与和产业的升级。尤其现阶段台湾大专学生人数所占人口比率虽低于美、日,但仍高于英、法,实有助于未来加速后工业化社会的形成。谢雨生,同前引文,第154~195页。
就都市化而言,1952年台湾10万以上人口的都市只有8个,1980年达17个,高雄市及台北市已成为百万人以上的都会区,此外台湾在1960年只有53%集中在都市,1982年有75%,至1985年为78�6%。台湾都市化更产生郊区化的现象,工业化及经济发展产生都市社区和郊区住宅化的现象。都市化和多中心化社区的形成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区生活的享受,但也产生公共卫生和人际疏离等社会问题。同上引文。
就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质与量而言:穿衣方面,1952年平均每人衣着支出为6�7美元,1979年为37�85美元。居住方面,1952年每人生活用电平均每月23度,1985年为47度。用电普及率由1952年的29�0%增至1978年的97�6%。平均每人居住坪数1965年为2�1(6�9m2),1979年为6�5坪(21�45m2),至1985年为6�1坪(18�3m2)。交通方面,1971年机车为82�6万辆,但1980年代以后快速成长,1981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