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3/4 页)
“此事绝不能再马虎处置!”太后说着,转而望着官家放慢了语速,“官家离开汴梁那么多天,对城中发生的事情可也清楚?”
官家微一皱眉,“娘娘是说汴梁城中起了骚动之事?臣之前已经接到了五哥派人送来的奏章,但有些事情还未及详细过问。”
太后生硬地笑了笑,“你自是有五哥这个好帮手,处置起事情来雷厉风行,不留空隙。”
官家朝端王望了望,虽听出太后话里有话,却不知她到底所为何事。端王早就知道太后意有所指,但见周围众人皆在,便也只好恭敬答道:“嬢嬢夸奖,臣愧不敢当,只是尽力维持着城中秩序,所幸没造成大乱。”
潘太后唇边冷笑浮起,自白光寺怀思太子被劫之后,她始终也在派人追查。可至今非但寻不到太子踪迹,连一向被视为心腹的钱桦也死在了宫外。虽然钱桦是被她胞弟潘振雄的手下灭口杀死,可在太后看来,若不是那些人劫走了怀思太子,此后的一系列事情根本就不会发生,钱桦也不会命丧黄泉,最终还被抛入汴河。
而这变故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就是在官家离开汴梁之后就忽然爆发,端王甚至还将九郎也拖涉其中。
故此,她早已认定此事必然是官家所出的计谋。
“五哥倒是人如其名,当真谦逊得很。”太后心中腹诽,面上却还淡然,只是看着这父子着实碍眼,便撑着前额道,“想来你们父子见面还有许多话要说,老身这里也不留客,你们各自散去便是。”
官家本也无心在此久留,便告辞准备离开。淮南王却向他揖了一下,道:“刚才说的事情还未有定断,臣弟想着与娘娘再细细商议一下。”
“……也好,你与娘娘也有一年未见,便留下陪娘娘说说话吧。”官家说罢,端王与其他皇子亦接连告辞。太后并不挽留,望着他们一个个步出大殿,见九郎走在最后,不由唤了一声:“九哥。”
九郎在门槛前停了脚步,怔然回头。
他自进来后除了循例问候与告辞以外没多说一句话,此时忽听得太后叫他,回首间只见她端坐于飞凤錾金椅间,背后是宝光烁烁的屏风,却衬得太后的脸色格外青白。
“嬢嬢,有何事吩咐?”
九郎低声问了一句,留在了殿门边。
他身姿孤卓,转回间还是行动滞碍,那一夜在宝津楼着实伤得不轻。潘太后看着他,门外阳光斜斜射进,九郎的眉目间笼上了一层浅淡的光影。
“腿上的伤可曾痊愈?”她慢慢地问道。
“差不多了。”他低头回答,没什么表情。
潘太后有些怨怼,“为何见你走路还是不敢用力的样子?没有痊愈何必天天跟着端王奔波忙碌?”
九郎低着眼帘道:“右足本就是不能完全着地的,之前躺了那么久,而今走路还有些生疏,请嬢嬢不必太在意。臣也没有跟着五哥奔波,只是有几次出去找他而已。”
潘太后本是有心要提醒他别再与端王太过亲近,可见他还是冥顽不灵,便紧抿了唇不再说话。一旁的淮南王见状,便微笑地道:“娘娘也是关切至极,生怕九郎再有所闪失吧?只是九郎怎会无端受了伤?我倒是没听皇兄说起此事。”
潘太后眉间一蹙,九郎为了双澄受伤的事她并不想被更多的人知晓,但见淮南王问及,也只得敷衍道:“他自己不慎,下楼时跌了一跤,腿骨险些断掉。”
淮南王面露惊讶之色,还待问起详情,太后已向九郎道:“你久站不适,回宫歇息去吧。”
“臣告辞。”九郎躬身行礼,沉默离去。
潘太后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眼中不觉流露出郁色。过了片刻,淮南王见周围暂时无人,便试探问道:“看娘娘的神情甚是沉郁,莫非最近有何事惹得娘娘不快,却又不能明言?”
潘太后听他这一问,不由转目望去。
他与官家一样,脸型轮廓都酷似先帝。但比起形容消瘦,双目也因劳累过度而深陷的官家来,淮南王正是大好的年华。他姿容俊朗,眼神明亮,言谈间常含笑意,不像官家那样神情严肃。
“哼,一个个都不让老身安心。”她虽满心怨怼,可还不想对着淮南王诉苦,只轻轻带过。
淮南王却笑了笑,温和道:“先帝在世时多因头痛顽疾而不能如常视政,幸有娘娘与众国舅辅助,才能使满朝文武竭尽忠诚为国出力。当时臣虽年少,却也知道娘娘为这圣朝劳心劳力,而今臣虽常年留在淮南,但也希望每年来看望娘娘时能见您笑容满面。可现今娘娘早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