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2/4 页)
,四处又无险可守,而周围又是蔡瑁的军队,因此留守的任务,同样是艰巨的,经过协商,诸葛亮决定让徐盛率本部三千人马留守,步骘负责城中政务,此次出兵,诸葛亮所率的七千兵马,其中五千步卒,两千骑兵,战马五千匹。
另外,诸葛亮命吕岱与徐庶会合,率领新城一万兵马,奔赴江夏另一重镇安陆城,准备以此为据点,驰援整个江夏郡的战斗,诸葛瑾负责筹备粮草,卫旌率一千兵马,督导服役的百姓,负责押运。
出发前夕,诸葛亮给刘备下了一道军令,让他率领三千兵马,前往安陆会合,至于义阳防御问题,诸葛亮让驻守在武阳关的魏延给予协助,一旦义阳有情况,魏延可以随时支援。
虽然章陵的水军,刚刚成立不过一个半月,但诸葛亮还是给了吕蒙甘宁一道军令,命令他们率水军沿汉水而下,赶赴竟陵城待命。
这一道道军令下去,章陵郡内的兵马,迅速的开始集结了起来,这次加上刘备的三千兵马,诸葛亮整整动员了两万军力,可以说是这些年来,诸葛亮动用的最大一次兵力。
这也显示了他对江夏一战,志在必得的决心,这一次出兵前,他并没有接到刘表的任何军令,但他出兵之前,还是派人给刘表送去了文书,他这么做,一来是为了出师有名,二来也算是表达他对刘表这个上司的尊重之意,虽说是做样子,但却还是得做不是。
****************************************
江夏郡治所西陵城郡守府。
年过五十的黄祖,在这短短的十日之内,整个人苍老了大半,原本还红光满面的脸庞,也由一片阴霾所取代。
江夏郡上报给荆州军队人数是,水军有一万,步卒三千,可实际江夏却有水军一万五千人,步卒五千人,其中水军大将,有黄祖挂名担任,其子黄射为副将,而实际上这支兵马,则是由黄射所率领。
对于这支水军,在此战之前,黄祖一向是自信十足的,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由于他儿子的轻敌,他辛苦经营多年的水军,在与江东水军的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儿子黄射战死,一万五千兵马,仅有三千余军士,逃回了西陵,江夏门户屏障的夏口城,也落入了孙权手中。
面对这个打击,也难怪黄祖会如此心力憔悴,如今西陵城中,虽然尚有八千兵马,其中有三千溃败回来的水军士兵,但士气低落,城中人心惶惶,城外江东兵马,由孙权亲率,正在日夜围攻城池。
而江夏郡所辖的十四县,位于江东一线的,全部沦陷,只有西陵城后方的竟陵,安陆、沙羡、云杜等数县,未被孙权攻克。
这次孙权是为报父仇而来,为了鼓舞士气,孙权每攻克一座城池,就下令兵马烧杀抢掠,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
此刻站在西陵城下的孙权,手握着佩剑,遥指着西陵城,对身旁众将道:“如今城中士气低落,正是拿下此城的最佳时机,若不能及时攻下西陵,荆州援军一到,这大好局面只怕随时就会断送,望诸位下令各营军士,务必全力以赴,争取三日之内,拿下西陵。”
作为江东第三代政权的接替者,年仅二十一岁的孙权,虽然年纪轻轻,却继承了父兄孙坚孙策勇武和胆略,更兼具了二人所没有的智略,从而让他很快就稳定了政权的过度。
此刻他虽然才二十出头,但他却从军已经有六年之久,当年年仅十四岁时,他就跟随孙策在袁术帐下效过力,其后数年,孙策横扫江东的大小战役中,他虽然未亲临第一线,但却都在军中服役,或参加一些小规模的战斗,或留守城池,也正是从小打下的基础,让他逐渐成长为新一代的江东枭雄。
“请主公放心,这两日我军一直佯攻西城,已经把城中的守军,都调动到了西门,明日午后,我军主力将全力攻击南门,必可一鼓作气,攻破西陵城。”站在孙权身旁的正是江东第一大将,现任江东水军大都督的周瑜。
周瑜字公瑾,孙权之兄孙策的连襟和结义兄弟,也是江东有名的统帅,此刻身临战场的他,头戴金兜鍪,身穿鱼鳞铠甲,肩披玄白锦袍,端得是气势不凡,仿若战神般威风凛凛。
“公瑾,一切就拜托你了。”孙权点了点头,并没有表现出盲目的欣喜,而是郑重的拍了下周瑜的肩膀,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信任。
第六十九章 出乎预料
第六十九章出乎预料
襄阳州牧府刘表书房,头戴玉冠,身穿锦袍的刘表,面容肃穆把手中的书函放在了案几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