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4 页)
策,已经从一个侧面肯定了“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并且这一政策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2年的最新统计表明,上海的私营企业数已达18�83万户,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0%,户均注册资本116�9万元,总资本2000亿元。而这样的令人注目的数字还排在广东和浙江之后。《上海半数企业是私营》,《新华日报》2002年5月8日C2版。而对普通城市居民来说,国家推行的房屋改革政策也在事实上使私有生活资料财产的拥有合法化。在房价为全国之最的北京和上海,仅一个房改就使那些拥有地段较好地区房屋的几十万市民成为“百万富翁”。
变化之三:文化的多样化和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也为中产阶层尤其是新中产阶层的出现和成长提供了文化和精神基础。在有关中产阶层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都提及了文化表征对中产阶层的重要性,事实上,英文中“Class”这个词本身就既具有阶级、阶层的含义,也具有文化上的品味和格调的含义。福塞尔:《格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前言”第1~2页。布迪厄更是提出文化资本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Pierre Bourdieu;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1984; p�65�能够想见的是,在毛泽东时代,在文化和文艺只能为政治服务、只能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的时代,工农兵文艺和文化的唯一性和正统性,不可能赋予中产阶层(即使在经济收入上存在这样一个阶层)任何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和对多元文化的宽容性也恰恰是在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中获得的。另外,如米尔斯所说:“大众教育也是新兴中产阶层职业兴起的一个主要社会条件,因为这些职业需要教育系统提供的技能。” C� Wright Mills; White Collar;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e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1); p�266� 1978年后,中国高等教育增长的成就有目共睹,中国大学就学率2003年已经超过15%,现在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不过,单纯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还不能必然造就中产阶层。从表0…3中我们能够看到,白威廉的研究证实,自1930~1978年间,中国民众受教育的年限逐代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