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兵部新规(第1/2 页)
没了礼部大明还可以运转,没了吏部,大明官员怎么办?大明机器停摆? 朱标笑笑:“吏部暂时有本太子担着,以后各省的奏疏送勤政殿,等腾毅审查清楚以后再回吏部。” 朱元璋眼神一动:“礼部有咱分担一下,等宋濂无罪时,再回礼部,祭拜大典礼仪节日,暂时交给钦天监。” 朱元璋心里暗笑,哈哈,收回官员任命权,没想到如此容易,不过,哪里还有官员啊? 开恩科? 也不是不行啊,只是皇大孙的方法真的管用吗? 邓士元感觉到自己错的离谱,被当刀使了。 朱标看着邓士元道:“都察院好像没有插手兵营的权利吧。” 邓士元也冒汗,眼神飘向朱标。 朱标并没有继续追究,而是看向吴琳:“吴卿家,这么大的事,你毫不知情?” 朱标找人替郑士元背锅。 吴琳黑着脸:“臣并没有收到有关奏疏。” 朱标伸手拿起一个奏疏扔给吴琳道:“刚好,我这里有一份,你看看。” 吴琳翻开,周德星之子周翼伙同部下倒卖铁锅一千零六口, 参与其中商人十六人,地方官员三人,得银四千两…… 事情很详细,名字很清楚,吴琳拍案而起:“陛下,此撩不除,不振军心。” 朱元璋阴冷着脸,大声道:“大明的兵马都在兵部,这只是其中一件,标儿压下的奏疏还有一大堆, 这才平安了几年?军纪如此涣散,若是北方战事再起,大明用什么抵抗?用这些只会捞钱的贪官污吏,爱钱如命的将领吗? 是不是再逼出来一个造反的朱元璋? 恶龙咆哮,问的众人无一应答。 朱元璋平复一下心情:“我看要好好的整一整军纪了,兵部也要改一下,吴琳,拿出一个章程来,先改北伐军。” 吴琳轻轻的摸向袖口,一本奏疏出现,面呈朱元璋。 朱元璋不好意思咳嗽一声,心里嘀咕。 戏都不演一下了吗?虽然商量好的,怎么也要推迟一番再拿出来啊! 朱元璋看完,点点头:“傅友德,你们也看看,是否可行。” 几人接过,互相传阅。 前面是一些军纪,第一条就是官兵平等。 下面是派往乡里兵部条款。 卫所向兵部推荐乡,里人选权,无权干涉地方政令。 文书配置至百夫长。 官员子女必须进卫所训练三年。 各种细节和各种规定。 厚厚的一本出自朱雄英之手。 当时朱元璋就惊呆了,拉着朱标研究半夜,挑灯夜读,修修改改最终成行。 朱元璋特意问朱雄英,为什么要官员子女去卫所,女人怎么能当兵呢? 朱雄英道:“女人做军医,宣传,唱歌都可以。” 朱雄英回答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他爹是官,那他儿子将来干什么?” 朱元璋立马懂了。 们的儿子只会不学无术,欺行霸市,强占土地,抢老百姓的粮食。 训练一个男人最好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军队,一个是监狱。 对那些带着家奴,无恶不作的二代。 监狱没有借口不能送,若是在军队,送他们个先蹬勇士还是可以的。 看看现在排名前十的企业,两个酿酒的第一和第十,中间加着八家金融。 奇形怪状。 然后喊过来吴琳,吴琳看完惊为天人,对朱元璋佩服的五体投地。 先不说其他,就说这些条款。 这样弄的话,总兵统领什么的就真成摆设了,甚至卫所也成了摆设。 将只管指挥作战,文书只管后勤练兵,责任再次明确。 皇帝最高指挥权,兵部下达的每一封作战命令,没有陛下用印首肯,指挥使一个兵也别想从文书手里带走。 文书想征调个兵,没有指挥使点头同意,一个兵也不会动。 在兵的心里,指挥使是打仗的,文书是保姆。 皇帝将实现对军队的绝对掌控。 士兵也不再是子子辈辈都是兵,而是每个到年龄的男人都要训练。 乡勇基础训练一年,然后合格的才去卫所,三年后回家或者凭借军功升迁。 李文忠看过直皱眉,眼睛瞥向几位皇子,就是把这四个皇子扔进军营,有这种军队制度,他们造反都不一定有人跟着,除非把一个军里面几百个文书一下子砍完。 兵三年一换,一个兵三年里都不一定见过皇子长啥样,闲的蛋疼去造反? 傅友德往后翻了翻,军屯田地不动,归国有,改为大型农场,取消军户,按照标准一次性补偿田地,三年内税赋减半。 成立内务府,太子朱标为总管。 大型农场,赋税不经过户部,直接由兵部内务府分配各军,包括兵器饷银。 兵,独立出来了,不需要户部国库供养,文人伸不进去手了。 这是说,原来的军屯划给了内务府朱标,兵部要一粒粮食也要通过太子朱标,武器装备也要有朱标同意。 将官提升自然是皇帝的。 那要兵部干嘛? 吴琳笑笑,兵部就是一个承上启下,只拿主意,不做决断的参谋部。 制定作战计划,制定后勤补给,粮饷兵甲等等一切,就是一个干活的命。 朱元璋说要北伐,打到什么程度。 剩下的就是兵部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