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页)
退朝。散朝之前,徽宗说道:“中明且留一下,朕有事找你商议。”众人都想,他们翁婿之情果然不同,艳羡不已。
刘通跟着赵佶回到寝宫,赵佶换去朝服,摒退左右,笑嘻嘻说道:“老弟怎么突然间变成我的女婿啦,我赵老大岂不是又升了一级。”
刘通:“老大高升,我也跟着高升,年年高升,天天进步。”二人大笑。
赵佶:“高升是高升了,心里头却不痛快。太后跟元长、高俅打了招呼,说是再让老大我出去,就打他们的板子,这阵子他们也不敢来找。”元长是蔡京的表字。
赵佶好久没能出宫透气,急似热锅上的蚂蚁。上回还是因为宴请刘通,不可失信于人,太后方才允许,要不是年前的那个约定,还不知何时才能见着师师呢。几日前一见,更是搔到痒处,浑身不对劲。
刘通:“不瞒您说,小弟也被看得死死的。二个未过门的妻子,哦,就是公主和李小姐,各派一个代表,安插在我左右,英雄无用武之地呀。”赵佶一听,哈哈大笑。
四八 对辽之策
五一过半,祝朋友们愉快,青年节快乐!
~~~~~~~~~~~~~~~~~~
次日早朝,再议辽夏事务。
蔡京奏曰:“臣以为夏贡可以延缓,但不可减免,所欠数额应在五年内缴清。减免之例不可开,若开此例,则有损我朝威仪。”此议得到大多数人赞同。
张邦昌奏曰:“今契丹、女真情势不明,北辽局势虽有动荡,但未及根本,女真乃一小族,量他能有多大能耐?恐怕不久即为辽军所灭。臣以为稳妥之策,仍以交好契丹为重,万不可与其交恶,否则兵连祸结,非我福音。”
蔡京、何执中、白时中等多数臣工认为此议较妥,但在一次交纳岁贡数量、增加互市限额的看法上意见不一。关于岁贡,有主张先交三到四成的、五到六成的、七至八成的,还有主张一次全部交清的。讨论的结果,认为先交七至八成最为适宜,既不失我大宋体面,又不致过分刺激辽国。
在增加互市的数量上,众人意见也不一致。有主张全部按照辽人所提清单互市的,也有主张小额互市的。关于增加互市的观点,刘通的主张引起激烈的争论。
“贸易、互市之道,当立足于是否对我有利,有利者多多益善,不利者严防外传。铁器既是耕种工具,又是战争利器,能助敌以强,需适当控制输出数量。布帛影响国计民生,辽地缺少桑麻,不产丝绵,有求于我,需善加利用。优良的种子能增产粮食,北地寒冷,不易种植作物,就算多给一些,短期内也难以奏效。茶叶、丝绸乃消费品,辽人要多少,我们给多少,不仅如此,咱们还可以宣传推销,多卖出一些,我们就多一分收入。”
在如何控制贸易数量的问题上,刘通提出:
“上等铁器,我朝留以自用,中等铁器,少量卖出一些,下等铁器可以多卖一些。布帛数量,同样不宜过多输出。如若番邦要我中上铁器,以及大批布帛,咱们趁机要其良马交换,否则免谈。我朝战马不足,多为次等马,咱们卖出铁器、布匹,要回同等战力的优良马匹,当以不致削弱我方的军力、国力为宗旨。”
这番见解平凡朴实,说不上高见,不少古人自发尊行此法,只是没有明确,没有上升到自觉的地步。刘通一语道破,众人议论纷纷,一些人点头称是,一些人不敢苟同。
蔡京说道:“我天朝上国,岂能效仿升斗小民计较萤萤之利,趁火打劫,岂是仁者之道?”
刘通:“天下熙熙,皆为义生,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者为何?乃是让我等生活过得更好。修身齐家治国,而后平天下,若是连自家都顾不好,如何顾及别人?”
何执中说道:“中明所提有些道理,只是我们要辽人以马匹换取铁器布匹,恐怕难以办到。如今辽国内乱要平,又与女真交锋,急需战马,他们焉能答应?”
刘通心想,趁他病,要他命,此时不捡便宜,更待何时,答曰:“宋辽乃是世仇,彼强则我弱,彼弱则我强,我大宋需趁此时壮大自己,若是让其缓过劲来,则又与我长期对峙,十分不利。契丹与女真交战,哪边不利,咱们相助哪边,他们的战火烧得越久,咱们取利越多,何乐不为?”
白时中说道:“北辽势强,女真势弱,我等趁势联金攻辽,夹击契丹,收复故土,岂非天赐良机?”
侯蒙:“辽国并非易与之辈,占有地利,又素以重兵防范于我,我朝开国以来与契丹交手,均未获利,眼下静观事态变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