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大口径自行火炮(第2/3 页)
一系列弹药的生产成本,总觉得中国人这么干有些不划算。
赵新新笑了,他说道,“你们只管设计样炮,我们来负责投资。按照协议,德国和意大利能够共享研究成果,至于你们是否制造,那是你们两国政府要思考的问题。”
意大利专家说道,“是否能告知我们,贵国要生产多少门这样的大炮?我们需要提供造价预算表格。”
赵新新说道,“按照初步规划,我们需要生产两百门,以及每门十个基数的榴弹和十个基数的火箭增程弹”。
所有人都在交头接耳,这绝对是一笔巨大的投资,需要的人力和物力都无比巨大。
德古专家说道,“请给我们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我们要认真思考一下,这门炮的设计结构。当然这只是炮设计,弹药同样要重新设计,弹药要进行很多试验,时间要的更多。”
赵新新点了点头,说道,“你们需要我提供什么支持?”
瑞典专家说道,“我们需要你们派驻钢铁厂,火炮钢管厂,炮弹工厂的技术人员和我们长期在一起工作”
赵新新对着中国专家说道,“你们要安排好这些”
中国专家组点头。
一九四四年七月底,三份设计稿到了赵新新手里,一共三种炮管的设计,分别是,“200毫米,203毫米,210毫米”三种大炮的设计稿。
同时中方工程人员,基于三种大炮都设计了基于59d坦克底盘的履带式行走部分。同时设计出了一套对接一部履带式弹药车的自动装弹设备。
你可以这么理解,这一门炮,由两个59d底盘构成,第一个底盘上就是一门大炮,而第二个底盘上是一辆履带式弹药车,带有自动装弹设备。
由于炮弹非常沉重,由人力装填的速度太慢,所以赵新新强调要自动装填,所以这门大炮发射时,两辆装甲车将对接在一起,进行由人工辅助的半自动弹药装填和发射。
最快发射速度,能达到每分钟2.5发到3发,要看最后的实际效果。
大炮的设计部分交给外国专家,但履带行进部分和弹药装填车交给中国专家负责。
这辆装填车带有夏期期的计算机,这是人类在这个时空,第一次将基于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作为控制主体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用于重型弹药装填系统。
同时,这台计算机还带有无线电信号接收系统,会给出反炮兵雷达给出的数据,士兵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展示,快速调整炮击的方位和角度,以及拣选发射药包。
同时发射药包,也采用了定量发射药包,可以选择装填一份,还是两份,这同样由计算机负责计算,人员只要会按照提示进行操作即可。
最后,经过一系列讨论,火炮的口径被确定在203毫米,弹药被分为三种,轻型弹药,重型弹药和火箭增程弹药。
一九四四年八月,整个计划开始全面展开,这是一次从炼钢厂开始的全系统重构。
数量极为庞大的各类先进设备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被重新投入到生产线上,它们以极高的效率运转着,仿佛是一群不知疲倦的钢铁战士。而那独具特色的 59d 的底盘,更是在专门的区域里进行着细致入微的重新改装工作。设计师们全神贯注地构思着如何巧妙地设计并精准地安装那威力巨大的炮射驻犁,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与验证;同时,技术人员们也在全力以赴地设计和制造那高效可靠的半自动装弹系统,他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严谨的态度,确保每一个零部件都符合最高的质量标准。
整个中国炮兵工业体系就像是一台精密的机器,在这款堪称杰作的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正经历着全面而深刻的淬炼。上百家规模宏大的工厂,宛如一座座灯火通明的不夜城,工人们昼夜不停地忙碌着,他们仿佛是一群坚守岗位的钢铁卫士。所有的生产线都在以惊人的速度运作着,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它们始终保持着七天二十四小时的高强度运行状态。从原材料的输入到成品的输出,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生产线上的工人们一丝不苟地进行着生产操作,质检员们则如同一双双犀利的眼睛,仔细地检查着每一件产品的质量,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瑕疵。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进行返工,对产品进行重新构建一个细微的瑕疵。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进行返工,对产品进行重新构建。
野火看过生产报告以后,说了一句话,“这简直是在制造工艺品,两百门都无法分摊成本,除非我们制造上千门这样的大炮,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