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这么跟大家说,大家可能理解起来还有些困难,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吧。有一天,我的门诊来了一位患者,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家,他在5年前做了一次疝气手术。疝气是咋回事呢?就是人体的组织或器官有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位置,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到另一个部位了,俗称“小肠串气”,咱们简单的理解就是某个器官错位了,本来该在左边待着,它非要跑到右边去溜达溜达,结果引发了一系列病痛。
老人家当时在做完手术后,身体恢复得很顺利。但从去年开始,他的伤口部位开始出现疼痛,他也没当回事,想着都这么久了也没复发,疼一点儿也不是啥大事。于是就自己到当地的门诊打了几针,疼痛有所缓解。可到今年,他的疼痛又复发了,而且这次的疼痛来势凶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疼得已经活不下去了”。
在当地几个医院治疗后,效果都不明显,他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到我这里就诊。我给他做了详细检查后,认为他是因为疝气手术后伤口的急性疼痛转为了慢性疼痛,原因是手术后医生未能做好相应的术后镇痛或镇痛不全,导致疤痕压迫神经末梢,最后引发了慢性疼痛。
针对这位患者的病情,我在治疗时就不能简单地给他开点止痛药,或只对伤口部位止痛,而是考虑从根本上将疼痛“连根拔起”。我先取太冲、大敦、关元、归来、三阴交等穴位给他针、灸,以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消肿散结,达到行气止痛的目的,又给他开了几副汤药。这样治疗了大约两周,老人家的疼痛基本消除了。
通过这个案例,其实也是在提醒大家,当你的身体某部位出现急性疼痛时,一定不要忍着、硬挺着,有些疾病,像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腰腿痛、骨性关节炎、下肢动脉闭塞症等,久拖不治,就可能会令急性、简单的疼痛发展到慢性、复杂的疼痛。一旦成了慢性疼痛,你不但要饱受疼痛的折磨,还可能令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低下,健康每况愈下。等你想好好治疗时,还增加了治疗难度。
健康这个东西呀,也像爱情、亲情一样,“曾经有一份健康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才后悔莫及”。当我们的身体这部复杂精密的机器正常运转时,我们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只有当机器出故障时,我们才会体会到它的重要性。
第9节。
只有“不通”才痛吗
稍微了解点儿中医的朋友,对“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这句话应该不感到陌生吧?其实这里面还隐藏着健康长寿的奥秘呢!
我们首先来看这个“痛”字。中国的汉字仔细研究起来是很有趣味的,比如“痛”这个字,单从字面上来看,它是由一个“疒”字旁和一个“甬”组成的。“甬”是什么意思?在《康熙字典》里,“甬”的解释为“甬道”,也就是道路的意思。而我们说“痛”是身体的一种感觉,那么这里“甬”所指的道路当然就是身体里面的道路了。身体里面的道路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传统中医里面所讲的气血经脉,即普通老百姓常说的“血脉”。
既然“痛”字里面的“甬”指的是身体里面的道路——血脉,那么“痛”字除了“甬”外还有一个“疒”字旁,“疒”当然就是生病的意思了。
现在,我们把这两个部首合起来讲,就是道路生病了。道路生病的结果是什么?就是路被堵住,不能通车了。我们现在讲的是身体里面的道路,也就是血脉生病,结果当然就是血脉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了,不再能满足身体某些部位的营养需求,那么这些部位就会表现出“痛”感。这就是中医所讲的“不通则痛”的道理。
明白了“不通则痛”的道理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通”字,它也包含“甬”这个部首,另外还有个“辶”。“甬”指的是道路;“辶”俗称“走之旁”,简称“走之”,顾名思义,也就是一直不断地流动,很通畅的样子。因此,“通”字的意思也就很容易明白了,即道路运行畅通无阻。具体拿我们的身体来讲,就是指身体血脉运行得很通畅,身体各个部位的气血供养都很充足,这样自然就不会有“痛”的感觉,也就是“通则不痛”了。
现在,大家对“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这句听起来有点儿像绕口令的俗语理解了吧?它其实就是对血液在人体中运行作用的一种描述。因为血液在身体里运行,通畅是最重要的。血液运行不通畅了,瘀血就会留在人体中,不仅不能起到正常的濡养作用,还会影响局部甚至全身的血液运行,造成疼痛、出血或经络阻塞不通等情况,引发许多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