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是一个自主的企业,却要供养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半数的工作人员,他们70%的收入都是从这里拿走的。我们的空客为什么就要把股份拿出来给别人购买或掌控呢?”这些员工觉得这一切简直就像是一条狗在摇尾乞怜。
空客就是一只凶猛的野兽——这是一个还没上市的公司在某年于纽约市召集了一些金融分析家,举办了一场所谓的空客华尔街论坛,并就此提出的论断。这场###中有人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一个公司没有上市,但它的部分产业却能进入股市?为什么空客不上市呢?无论上市与否,也暂且不谈它奇怪的公司结构,空客,这样一个由欧洲意见各异的国家的代表组成的集团能够创造出巨大的成功,才是人们真正看重的,才是最有意义的问题。
严格地说,空客还是一个新成立的公司,它在2000年才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公司实体。它由四个拥有不同的商业文化背景,以不同的运作方式建造飞机的公司组建起来,但在具体的运营中却看不到什么管理混乱的痕迹。相反,这种复杂的情况反而让这个公司在飞机建造的各个方面有着大量的技术积累。
和威尔逊不同的是,皮埃尔松并不会把整个公司的资本押在一款新的飞机上,不过他和自己的同事们需要努力确保法国在公司中的优先地位和大量的股份占有量,同时又不能与德国的利益产生很大的冲突,超过该国所能承受的底线。此外,也是参与方的英国对于欧洲的各项计划设置一直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心态:它属于欧洲的一员,但又要担心加入空客会影响自己跟美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再者,威尔逊所领导的波音在业界拥有着最强的经济实力,这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其控制权是实实在在的,还拥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合作企业,可以在需要时相互扶持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创立早期,空客针对市场营销所设置的组织结构十分松散,而且在生产上也没有什么经验可言。它的控股公司可以通过欧盟委员会来要求空客研发一款新式飞机,但却会因为无法说服其他的非本国政府而导致该计划最终搁浅。而且欧洲各国组建的这个公司的财力物力并不能实现共享,政府之间也对相互之间如何对空客进行财政方面的操作一无所知。
空客的创建者之一——也是第一位总裁罗杰·博迪勒(Roger Beteille),是一位杰出的法国工程师,他很擅长在企业里营造愉快的氛围,并且拥有着十分精明的商业头脑。1967年开始掌管该公司时,只有一个助理帮助他打理大小事务,条件比较艰苦,使得这个才华横溢的多面能手从未想过他正在创建另一个波音或者麦道。不过博迪勒对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也相信自己现在所做的工作将会帮助欧洲的航空公司与强大的美国同行正面交锋。
博迪勒知道,如果要发展大型商务客机的生产能力,飞机生产商之间就必然存在竞争。到20世纪80年代,他清楚地看到洛克希德将会退出民航客机制造业,而麦道当时的一些企业运营方式在他眼里也是完全错误的。到现在,这一行只剩下了空客和波音进行较量,互相进行你死我活的价格战。虽然这种大型的运输机械产业最好能有3~4家生产商参与,这样才对运营商们比较有利,不过仅有两家生产型企业进行竞争也比完全由一家公司垄断要好得多。
第1章 行业霸主的挑战(6)
空客在图卢兹的郊区布拉格那拥有面积极大,让人为之惊叹的现代化设备厂房。在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管理不当和决策错误造成了很大损失之前,它的发展一直非常迅速,可以说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空客的商业运作有着许多成功之处,与此同时,波音在管理上却频频出错,情况对它还是非常有利的。
在飞机制造的发展和成本的节约方式探索方面,空客做出过很多的贡献。例如,它将自己研发的飞机驾驶员座舱实行了标准化设置,这种标准化所创造出的座舱形式被人们视作一项行业规范,并受到了航空公司的欢迎。由于这样做能够节约制造成本,所以波音后来也勉强接受了这一标准,并且将它应用到自己的新式中型飞机787上。
大规模的飞机生产也使空客节约了不少劳动力成本。一家生产商制造的飞机越多,特别是有着相似特性的飞机,那么它的工人就能从中学习更多的生产技能,因为工作就是一种学习,生产的次数越多,犯错的可能就越小,飞机生产成本也因此得以降低。波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了大量的轰炸机,当战后研发第一代喷气式客机时,这条法则使它受益匪浅。
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