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看不完的天空战绩
文/袁博
没有人知道全部的真相。
用这句话形容波音与空中客车的竞争似乎特别贴切。即使本书的作者约翰·纽豪斯也毫不掩饰两家航空业的巨头竞争中飘荡着某些难以看穿的迷雾,当然,《最高的战争》中更多的还是叙述这场开始于上世纪末的、跨越陆地天空的较量。这是一场异彩纷呈的表演,主角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有史以来人类科技的最高成就,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着所谓高度文明的人类社会纷繁复杂的游戏规则。
与波音的阅历相比,空客显然是张年轻的面孔。正是这张建立在欧洲盟国合作基础上的新面孔,在洛克西德·马丁和迈克唐纳·道格拉斯之后,真正挑战了波音在民用航空客机制造领域的压倒性优势。70%以上的市场份额曾经让波音“笑傲江湖”,也正是因为这样骄人的战绩,使得同样接近50%的市场份额在波音看来是一条危险的警戒线,在空客看来却是值得骄傲的成就。
但是,书狂散尽是沧桑,不知什么时候空客变得“老成”起来,曾经多元化的企业文化蜗居在日益官僚化的管理方式下,曾经大胆创新、求变的经营理念被谨小慎微的决策习惯冲淡,空客似乎成了若干年前的波音。波音反倒焕发青春,勇敢地开发新型客机,利用美国的政治影响力拓展中东市场,甚至通过飞机部件制造的合作将庞大的日本市场揽入怀中,早年在中国市场奠定的基础也进一步巩固。转眼之间,事情开始转向另一个方向。
尽管经历了几次类似的反复,但我们仍然不能妄自断言,更不能因此认为,空客和波音的竞争仅仅是某种简单的循环往复,问题比想象的要复杂许多,事情的真相也远比表现出来的某一面更有戏剧性。《最高的战争》已经在以一种极近简约的方式记录这场角力了,这显然不是寥寥数笔就能勾勒的图景。要知道,两家航空制造商的竞争涉及到科学技术、国际政治、多边贸易,甚至金融市场等各个方面。如此复杂的体系真的超过我们这些旁观者所能理解的范畴。
鉴于外层空间的竞争多数还是政府行为,商业客机领域的竞争算得上人类在经济领域“最高的战争”。进一步说,与广泛涉及各个领域的覆盖面相比,空客与波音在竞争强度和激烈程度方面也绝对算得上顶级。
要感谢那些靠文字为生的同行,没有他们,没有约翰·纽豪斯这样的《纽约客》杂志的专业撰稿人,我们又怎能如此条分缕析地纵览这场专业领域的角逐呢?《最高的战争》讲述了一段真实而有趣的商业故事,有鉴于航空工业领域复杂的体系,我不得不钦佩作者的归纳和叙述能力。这是一本记录现实的传记,它着力描述的那段历史如今仍在继续。
未来遥不可及,过去逝水难追,空客与波音还远没有争到你死我活的境地,与中国一样着力本国大型飞机研制的国家正在增加,中小型客机制造领域又逐步为巴西飞机制造等几家新崛起的公司所蚕食,航空业还会上演怎样的变局?掩卷之余,我想到了中国的那句老话——好戏还在后边。
《最高的战争》:航空制造业“双龙会”(1)
可能再也没有一个行业像航空制造业那样,尽管有着更多的竞争主体,但双寡头格局是那么得明显。回顾过去20多年,无论是历经沧桑的波音,还是年少气盛的空客,为了争夺当今世界飞机制造业龙头老大的位置,纷纷使尽浑身解数,全力为我们上演了一场颇具戏剧性的商战。这场商战时至今日仍在持续,且涉及的面越来越广,从国际关系到票选政治,从多边贸易到科技研发及应用,按照约翰·纽豪斯(John Newhouse)在《最高的战争》中的话来说,“这是一场‘最高的战争’,尽管民航客机早已不是人类飞得最高的机器,但这一领域的商业竞争堪称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复杂和高端的商战之一。”
关于这场所谓的“最高的战争”,虽然时常有来自巴西和亚洲飞机制造公司的压力,但奇怪的是,波音、空客轮流坐庄当今航空制造业的格局却始终无法被撼动。这已经不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了,根据约翰·纽豪斯的描述,当时民用客机的制造和销售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且基本上由四大公司来瓜分这块大蛋糕。波音公司占据了行业老大的地位,而另外两个美国的大玩家——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麦道公司由于管理不善等问题只能屈居其后。与此同时,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欧洲小公司空中客车航空工业公司(即空客)正迅速地崛起为与洛克希德·马丁和麦道分庭抗礼的业内玩家。殊不知,短短几年过后,航空制造业四雄称霸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