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2/4 页)
有双重身份的人物。 盛宣怀,字杏荪,号愚斋,晚年又号止叟,江苏常州武进人,祖父曾官至浙江海宁知州。父 盛康,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进士,这一年盛宣怀出生。盛宣怀没有继承他父亲读书取仕的道 路,他仅仅考了个秀才。但由于他父亲和李鸿章的〃金兰之交〃,就有野史记载他曾经拜李 鸿章为义父,因此得以在李鸿章的保荐下仕途依旧得意。盛怀宣27岁时进入李鸿章幕府, 从候补知县开始,最后被保荐至布政使候补道,论级别已是帝国的二品高官了。同治十二年 ,李鸿章派他去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从此他开始以官员和工商界人士的双重身份出现在帝 国近代历史的舞台上。创办招商局是李鸿章规模巨大的洋务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起因于海 运漕粮。大清帝国中期以后,由于京杭运河的淤塞,每年政府调拨的粮食开始部分改为海路 运输,这是一笔营业额巨大的买卖。善于抓住时机赚取利润的盛宣怀刚到上海便与人合伙买 了两艘海船参与运输,然后逐渐将规模扩大,最后在李鸿章的支持下,成立起中国历史上第 一家民营轮船公司,这就是在1949年以前依旧在运营的、在中国民族资本运输业中占有 重要地位的〃招商局轮船公司〃。 招商局轮船公司是典型的〃官商〃企业,无论主持商业业务的盛宣怀还是公司的后台李鸿章 ,都是帝国级别很高的政府大员。招商局轮船公司一成立,立即成为外国公司强有力的竞争 对手,因为它有垄断的优势。帝国政府规定,政府的所有〃官物〃必须由这家公司承担运输 。而那时的帝国政府仅每年从南方运往北方的漕米就有四百多万石,即使海运只承担其中 一半的运量,每年的运费收入也在30万两白银以上。同时,由于中国乘客乘坐外国轮船经 常受到洋人的侮辱,自招商局轮船公司开展客运业务后,中国乘客大都只买招商局的船票, 这是洋人公司所无法左右的。英美合资的旗昌公司不服气,用降价的方式和盛宣怀斗,但是 洋人没有考虑到,招商局轮船公司不但每年从运输政府物资中能够获得固定的收入,而且当 时的两江总督还划拨了100万两银子给盛宣怀当做〃官本〃,结果盛宣怀的公司不但没被 挤垮,反而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把旗昌公司的轮船甚至连同旗昌公司所拥有的仓库码头全部买 下来。 盛宣怀一生创办的第二大实业是中国的电报业。电报这项当时还属于〃高科技〃范畴的营业 ,于光绪六年由洋人牵头开始在中国的上海起步。电报刚一在帝国的生活中出现便遭到了北 方官员的严厉抵制。工部的一个官员为此特给朝廷呈递了一封奏折,认为电报的铺设断绝了 〃地脉〃,以至最终要动摇中国人〃尊君亲上〃的道德传统。说严重一点就是电报线一铺, 忠臣就出不来了,国家也就危险了……乍听起来这个官员的推断实在有些离奇,但其观点和 1900年义和团农民们的观点如出一辙……此奏折值得节录: 铜线之害不可枚举,臣仅就其最大者言之。夫华洋风 俗不同,天为之也。洋人知有天主、耶稣,不知有祖先,故凡入其教者,必先自毁其家本主 。中国视死如生,千万年未之有改,而体魄所藏为尤重。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 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 之门。〃即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邱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光绪 元年九月,工部给事中陈彝奏折。转引自《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下册),(台)苏 同炳著,百花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830~831页。 同样是帝国的官员,南方的盛宣怀们可不管什么〃地脉〃不〃地脉〃,他们只看中了这玩意 儿肯定能赚大把的银子。还是李鸿章支持了他。李鸿章的支持方式带有帝国重臣大员的蛮横 :当洋人们要求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以中国为一大古国存有深厚古风为由坚 决不许,他不允许从香港铺设而来的海底电报电缆在帝国的海岸上上岸,洋人们只有把电缆 盘在船上在海边痛苦地徘徊。等帝国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在无奈之下瓦解的时候,李鸿章不 失时机地首先从大沽口炮台铺设了一条通向天津城的电报电缆线,这是中华帝国的第一根电 报电缆线,李鸿章的理由是:为了军事指挥上的便利。作为帝国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 的军政大员,李鸿章知道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价值和民用价值,于是决定开设以赢利为 目的的电报公司。这个依旧由盛宣怀主持业务的公司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官商〃,它的全 部投入资金都是由帝国政府出的银子,李鸿章称此举为〃官督商办〃。盛宣怀在上海电报局 督办的位置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