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1/4 页)
�诙�ニЦ��Я艘蛔�碛睿�ǹ�股彼浪氖�迕�搴屯拧ㄍ旁薄1壤�笔构荨∧谏踔良芷鹆舜笈谙蚴构萃馍浠鳎�峁�ㄕㄋ懒�呤�恕āK锲浜!短��倌昙馈贰。�坪映霭嫔�2000年4月第一版,第114页。 打着〃保护使馆〃的名义派遣武装部队侵入中华帝国的都城,本已经是一件十分野蛮荒唐的 事情,而这些洋兵到达北京之后,并没有在使馆内待着,而是像警察一样上街〃维持秩序〃 了。端着洋枪的外国兵走在帝国京城的大街上嘻嘻哈哈,他们向中国人开枪的时候,仿佛是 在他们发生了〃骚乱〃的殖民地内〃恢复秩序〃。在中华帝国的土地上,这些异国官兵擅自 〃自觉〃地执行〃公务〃,是依据的那条国际关系法?是遵循的哪条〃国际惯例〃?中国的 平民不得而知,但是他们的愤恨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这时的中国人所能想到的最直接的复仇 方式,莫过于攻击使馆区,因为中国人认为,那个叫做东交民巷的地方,是洋人们策划阴谋 的巢穴。同时,1900年对京城外国使馆的进攻,还是中华帝国政府核心阶层的斗争趋于 激化的后果。随着局势的不断恶化,帝国政府内部对义和团支持还是围剿的争斗、对外国人 持以何种态度为好的争吵都更加激烈。而在这一片混乱的背后,最敏感、最重要的关于皇位 变动问题的冲突已濒临你死我活的程度……这一切,都是造成帝国的正规军队在高官的授意 下对北京的使馆区展开进攻的原因。 当时,在位于北京内城东南的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里,共有450名外国士兵和包括12名 公使在内的475名使馆人员以及义和团进入北京之后跑进使馆躲避灾难的2300多名中 国教民。 进攻使馆区的是帝国正规军的董福祥部,参加进攻的官兵约数万人。 东、西交民巷,原来叫〃江米巷〃,是皇城正门大清门以南的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这条胡 同附近是中华帝国政府主要官衙机构的所在地:东江米巷西口往北,集中了礼部、户部、吏 部、兵部、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等;西江米巷东口往北,是五军提督府、太常寺、通政 使司、锦衣卫等。在帝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以前,负责处理帝国外交事务的衙门是礼部 和鸿胪寺,这两个机构都位于东江米巷的西口,所以接待各国来京使节和留学生的旅馆大都 设在东江米巷之内。清中叶以前,这条胡同经常可以看见帝国的官兵如同押解犯人一样手持 武器跟在洋人们的身后,因为当时的大清国采取的是严格的〃闭关〃政策,对洋人们的防范 措施极其严厉。洋人们住在东江米巷胡同里的旅馆内如同进了囚禁所,不能随便走动,也不 能擅自与中国人接触。东江米巷胡同口常年有帝国官兵把守,〃严禁夷人擅自出入〃。甚至 礼部发出请柬邀请洋人前去出席帝国政府举办的宴会,赴宴的洋人们也只能在帝国士兵的看 押下前往……〃如不遵守,即行锁拿,奏交刑部治罪〃。那时的洋人还没有在中华帝国的土 地上飞扬跋扈的胆量,金发碧眼的〃鬼子〃们走在古老帝国的土地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华帝国的大门被各列强的枪炮打开了,西方各国开始在北京建立使 馆,使馆就建在东江米巷帝国各衙门和官署之间的空地上,仅在1861~1862年的一 年之间,英、法、俄、美等国便分别在中国建立起第一批外国公使馆,随后建立公使馆的国 家有德国、日本、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东江米巷逐渐成 为一片使馆区。随着大量西方建筑物的出现,东江米巷胡同不断扩大,原来〃江米巷〃这个 名字已经名不副实,于是根据谐音这里被改称为〃东交民巷〃。 直到进攻使馆的战斗爆发之前,东交民巷虽然是使馆区,但是同时这里还杂居着很多中国官 员和北京百姓,外国使馆人员和中国官民混居在一起,使这条胡同除了有很多洋人之外,与 帝国京城里的其他胡同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 6月15日,义和团在帝国政府的默许和支持下进入北京城开始大规模烧毁教堂和抓捕洋人 之后,各国公使突然宣布了〃使馆防区范围〃:〃东交民巷、东长安街、前门东城根、南御 河桥、中御河桥、台基厂、王府井大街,皆不准中国军民人等来往,有洋兵看守。〃同时贴 出告示云:〃往来居民,切勿过境,如有不遵,枪毙尔命。〃 此时,东交民巷的胡同口已经被战斗工事所封闭,使馆区实际上已经成为北京城内一个孤立 的堡垒。 6月20日,北京的街道上发生了一件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克林德事件〃:德国公使克林 德在北京的大街上被帝国军队的一名兵勇枪杀。关于这位公使大人是如何被杀的,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