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部分(第3/4 页)
除非原本瓦波部落的土著人并没有遭遇过水灾,但是林北却觉得不可能,所以林北只能认为这些土著人是逗逼,都遭受水灾了还把部落营地建在这里。
事实上林北还真没冤枉这些土著人,但是这些土著人其实没办法不成逗逼,他们的种植水平并不高,粮食几乎都不会种,林北看到的稻田还是因为和汉人通商后才开始种植的,不过这年代汉人的商人其实也很奸猾的,坑起这些土著人来眼都不带眨的,粮食可以交换,但是粮食种子却几乎不会给土著人,反正土著人也分辨不出来,土著人又仰慕汉朝文化,一心便认定了水稻麦子这些农作物,如此一来,粮食产量一直很稀少。
但是土著人也得吃喝啊,靠打猎毕竟危险,而且打猎还不保险,相对于打猎,捕鱼还算是一个危险少一些,收获多一些的工种,所以把部落营地修在河边也是理所当然了,他们虽然不知道汛期这个词,但是湄公河只要涨水,土著人便能提前知晓然后转移,林北因为并不清楚土著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吃了点不大不小的亏,不过这个亏吃得值,以后再碰到汛期,林北肯定就会学聪明了,这也就是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
河水滔滔,林北沿着湄公河岸朝下而游,一边游一边观察四周,看能不能有所发现,如此,游了上百里,林北觉得就算再游下去也只是在做无用功,便准备返回了。
刚要返回,湄公河里突然出现了好些巨大的浪花,鱼儿从河面跃起,它们逆流而上,这些鱼还都是大鱼。
“这是湄公河巨鲶?哇,果然好大啊。”
湄公河巨鲶属于巨鲶科,是鲶鱼的一种,但是体型巨大,这段时间林北已经看到了湄公河里的魔鬼鱼和暹罗巨鲤,但是湄公河巨鲶却没有看到过,想不到此时,却能看到如此多的巨鲶。
这些巨鲶逆流而上,不时飞跃出水面,每一头的体型都在五六米往上,林北甚至能看到超过七八米长的巨鲶,巨鲶布满了河面,一眼都望不到头,估计得有数万头之头之多,壮观之极。
“这些巨鲶要去做什么?难道是到了产卵期?所以得去上游产卵?”(未完待续……)
PS:PS:今年的最后一天了
第236章 回游之旅
鲶鱼类的性情都异常凶猛,属于淡水鱼里的霸主,像这种巨鲶那自然更不得了,以它们的体型和大嘴里的密齿,就算吞下一个人也应该很轻松的。
此时,这些大鱼布满了整个河道,逆流而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霸气,在这片河域,它们就是王。
一些动物尸体被水流冲下,林北看到一头泡得胀胀的野鹿,十几头巨鲶冲撞过去,几次撕咬,每一次都能带起一些血肉,野鹿很快便只剩了骨架,沉到河底,巨鲶们展现了它们的好胃口,肉食都能入口。
等到野鹿吃完了,有些巨鲶明显没有吃饱,所以便互相开始了攻击,林北看到好几条巨鲶被别的巨鲶咬得血肉模糊,随后翻着肚皮被水流带到后面,不过巨鲶之间好像最多是互相攻击,却并不彼此吃掉同类,就算这样,也相当可怕了。
在这种情况下,林北可不敢跑到巨鲶群里去得瑟,也只能躲到河岸的森林中,虽然现在森林中也发了大水,但是却不够巨鲶们游动,巨鲶几乎不会上岸。
“这次家伙太狂躁了,湄公河也是丰饶,所以才能养育如此多的大鱼。”
将近一个小时后,巨鲶群逐渐变得稀少,零星的几只还在往上游,林北认为它们确实应该是去上游某个地点产卵。
事实上一些很多鱼都有这种习性,生活的地方是一处,产卵交/配的地方又是一处,有些海洋的鱼类甚至要游过大半个地球去产卵地,这就是迴游,这些巨鲶从下游而来,它们的生存地点应该是下游那广阔纵深数百里的入海口附近。至于去哪里产卵,林北就不知道了,他没有什么兴趣去跟踪。
不过林北随后又有了一个想法:“如果能知道巨鲶的产卵地,那么是不是可以弄些小鲶鱼回来养殖?按照巨鲶的体型以及生长速度,一两年应该就能长到好几十斤大,也不知道甄氏有没有兴趣买鱼苗。”
想了半天后。林北估计够呛,养殖业在这个时代几乎没有,沿河而居的农民更多的是在做渔民,中原在今后的几十上百年里估计都将处于战乱期,不光农民,连诸候都朝不保夕,哪有时间安稳的发展,中原和望海城并不一样。
“可惜了,这就是时代的局限。否则这种美味的食物便能搬上人的餐桌了。”
最后几只鲶鱼也已经游过了,林北准备返回矿山,刚一动,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