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第1/4 页)
而姚母则带着两个媳妇上门到城中人家中卖些胭脂水粉,针线头花话本之类。他最小的妹妹姚安便在家里操持。
如今姚家兄弟几个即便有了自家的铺子,也还在外卖货。一是能帮着多个渠道多卖些货,二来也是为了从乡间廉价收些乡里自产的货物,运到城里再赚个差价。
三兄弟得了乔明瑾的点拨,乡间只要是能换钱的东西都收。
鸡蛋、稻米、杂粮、干菜、山货、毛皮、野物、针线活、或是不要的旧家具、旧书、旧衣等等,只要能换钱的都收。
有时候他们收上来的东西并没付钱,很多庄户人家都愿意以物换物。
比如自家不用的旧家俱等物,就跟他们换些衣料针线等物。
又比如这个村子收的鸡蛋山货等物,运到下个村子,又被人拿别的东西换了去。
来来回回,得了不少差价。做的可不只一回生意。
还比如他们从城里按斤按批收上来的旧书,略做一番归整,运到乡下又以低廉的价格卖给那些舍不得买新书的人家。
乡下若是有那落魄的买不起笔墨的秀才,又拿新书,并供了笔墨让他们抄书。
抄一本书得个一、二十文,一本书抄个二三十本,然后收上来,再运到别的村子卖给买不起书的人家。一本书卖个四五十文,也多的是人买。
比在书肆花半两或是几钱银买一本书便宜多多了。
三兄弟每回走一次货,做的可不止一回生意。
已经不再是他们之前挑着两个箩筐走街贩货的货郎时代了。经过乔明瑾的点拨,到如今,他们已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货郎了。
如今姚记的生意做得蒸蒸日上,红火异常,让人羡慕。
前段日子刚趁着袖套火了一把,如今又有新的物事了。
姚平是个脑子活泛的,得了乔明瑾的书信,喜不自禁。
当下就把衣架衣夹挂了衣物放在店里展示了。
一个衣架卖三文,一个衣夹一文,也就一个肉包菜包的价格。除了人工,这已极为薄利了。
姚平站在自家铺子里看了一会,从最开始只是有人好奇,再到后来挤着抢着来买。
他在一旁看得眉眼弯弯。
早上刚得的那百来个衣架和几百个衣夹子不消一个时辰,就几乎销售一空。
姚平跟老父商量了一番,便匆匆出了店铺寻云锦去了。
等到云锦采买好东西,又去了绿柳山庄,两人便一道回了下河村
下河村里,乔明瑾吃过午饭,和明琦哄着两个小东西睡着之后,便又去了作坊。
那衣架衣夹子定是不愁销的。
这东西虽看着易做,但不说城里的大户人家,就是中小门户人家,也是不会自己动手去做这个东西的。
就算别的铺子要模仿,只要他们不是木匠铺,请了人做总要付工钱的,也定不比乔明瑾占优势。
只要薄利,就一定能多销。
如今她要做的就是在别人反映过来之前,趁势多做一些出来。
哪怕城里的铺子销不完,姚平三兄弟运到各村各镇也是能卖掉一批的,哪怕留着送人,或是给娘家送上一批,也是不会有剩的。
有了乔明瑾和秀姐、何氏、马氏四人的帮忙,那衣架和衣夹子做得更是快。
石根和岳冬至二人只是做坯,她们四人则是在一旁组装、磨平,动作快了不少。
等到云锦带着姚平回来的时候,六人又是做了百来个衣架出来了。
乔明瑾看到姚平很是惊讶:“你怎么来了?”
难道是她信中讲得不够清楚?
“乔姐。”
姚平兴奋地和乔明瑾打着招呼。
秀姐和马氏等人都认得这是经常来他们村里的姚货郎。也很是奇怪地看着他。
不明白他怎么找乔明瑾来了。
乔明瑾对着屋里的几人说道:“姚小哥家里已是在城里开了一间杂货铺,咱这衣架我就是打算放到他们铺子里卖的。”
众人了悟。
秀姐便打趣起姚平来:“好啊,小货郎,都开起铺子了?这又是买马车又是开铺子的,看来钱没少挣啊。也不知在我们下河村都卷了多少银钱走了。”
姚平从会走路记事开始就跟着他爹和两个哥哥挑担卖货了,那口才是滑溜得很,哪里就让这几个人说堵了?
笑嘻嘻说道:“可不是嘛,若没有几位姐姐的关照,哪里有我们家的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