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部分(第1/4 页)
什么职务才是最合适的呢?
这不是北一辉所关心的,他所关注的是,一但李子诚前往中央,并能掌握权力,那么就意味着中国很有可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期,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李子诚和袁世凯之间不爆发权争,否则,李袁合流是中国之幸,却必将是日本之祸
摇着头,北一辉想甩去脑海中的思绪,对于他来说,现在这还只是值得担心的未来,而不是眼下的当务之急,作为一个日本人,他必须要考虑到日本的利益,他现在只希望能够尽快赶到连云港,无论如何,也要和李子诚见上一面,游说其放弃对岚山第二军残军的进攻
“希望一切都还来得急”
望着西垂的落日,北一辉在心下自语道,一但第二军被全歼,那意味着至少在未来十几二十年内,中日两国都不可能真正实现和解,而那样的话,他心中构建的“东洋共存”的愿望也将就此化为沫
夕阳下,列车轰鸣着朝着连云港驶去……
11月7日傍晚时分,一小队中央陆军第一军的官兵围着那个被他们占领的日本陆军第二军司令部地下掩体以立正姿势站着
从后方乘车赶到海岸的徐树铮和第一军军司令部以及各旅长官,在数十名记者的照相机的闪光灯下宣读告示:
“……本人所指挥的中央陆军第一军所属部队已收复了被日本皇家陆军第二军占领的山东省岚山一带全部失地……自日军登陆入侵我国国境以来,我部官兵之英勇敢斗足令鬼哭神嚎卑职深感欣慰的是,经七万将士『欲』血,得保我国土之全,百姓之安……”
在徐树铮发表完讲话之后,三名士兵爬上掩体,把一面国旗拴在一根十几米高的杆子上当司号兵吹起升旗曲时,国旗升了起来升旗仪式完毕后,没有人互相『交』谈
望着这仍布满硝烟与尸体的战场,看着那面被海风吹动的国旗,在场的每一个人第一次体会到国旗是什么,国旗意味着国家,意味着尊严,意味着……
慢慢的放下行礼的右手,平素很难表『露』什么情绪的徐树铮,用『激』动的言语对众人说道:
“此战必将永载史册,此战功能将成就我中央陆军百年之英名,此战亦是中国有史以来,最艰苦的一仗”
“参与这场战役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能够参与这样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而倍感自豪,从这面五『色』旗升起的一刻,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一个崭的中国从此诞生了,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意义上的战争,多的却是一个国家的诞生”
在现场目睹这场简单的升旗仪式的莫理循,直接在手中的记事本上写道:
“在这里罕见的勇敢成了常见的美德,在这里,军人的行为证明了一个国家的重生”
一个国家重生了
几乎每一个身处此地的记者,看到眼前的这一幕时,他们都会生出这样的感觉,而与同行们的『激』动不同,黄远生却已经习惯了这一切,事实上,他曾亲眼见证过这个重生的过程,这次重生是以陇海为中心开始的
拿着相机,他朝着远处走去,其实作为报社的主编,他完全不需要自己亲自上战场,可是他却不愿错过这一次战斗,在海岸上一片沙土『交』界的地方,他看到几个士兵,提着缴获的日本步枪,日本膏『药』旗在那里欢呼着,他立即拿起相机冲着他们拍下了一张照片
从镜头,他能够清楚的看到那些士兵脸上流『露』的笑自肺腑的,不是那种侥幸生还的笑容,而是那种发自内心的欢呼,为胜利发出的欢呼声
望着那些面带笑容的、欢呼战斗胜利的士兵,黄远生方才真正意义上的感觉到这个国家最根本的变化,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军或是中国民众,不再是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而是为了民族存亡浴血奋战的士兵
这种变化,不正是自己所希望看到的最根本的变化吗?
谁能够否认这个国家通过这次民族战争的洗礼,在向近代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最具决定『性』的一步呢?
望着站在海滩上沉思的黄远生,莫理循走了过去在过去的一段时,莫理循早已和黄远生这位“媒体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然,他佩服的一点是,黄远生一边拿着李致远的投资和陇海的“费”,一边推行着《陇海时报》的“不偏、不党、不『私』”的办报原则
中央政fu他的《陇海时报》骂过,地方政fu,他也骂过,陇海以及**,他同样也骂过
“就是因为拿了钱,所以才要行驶监督之责”
黄远生曾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