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部分(第2/4 页)
的民工朝着餐厅走去时,在火车站的停车线上,十列火车整齐的停在那里,而在货运月台上,一排排的身着黑色军装的士兵,头戴着钢盔,身背着携具,肩扛步枪,却在依次登车,一张张黝黑的脸庞上看不到多少异样,只有沉默的服从,刚刚结束演习的江苏陆军第三师,接到了命令,他们将乘火车前往北方。
与过往不同,这一次,军官们指示士官带领士兵拉歌,月台上的一切都是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列车是那种闷罐车,对于闷罐车他们可以说非常熟悉,江苏陆军经常在铁路上机动,事实上,在江苏陆军绝大多数作战计划中,都是沿铁路线展开,而闷罐车就是运兵车。
“两连一车依次上车,找准自己的位置”
在长官的督促声中,等待着上车时,于涛朝着周围看了一眼,尽管军官们并未告诉他们目的地,但是从那火车头的方向,他和身边的兄弟们还是猜出了目的地——北方
立于月台,抬头看着徐州站外那脚手架上正忙活着的劳工,于涛第一次感觉到生命即将结束的恐怖,因为他们要到北方打一场“国战”。月台上的士兵们互相默默的传递着一句话“快看最后一眼吧没准是最后一眼了”。
即便下达的命令是“静默离开”,但是军官们还是默许了士兵们最后的私语。而此时的沉默却让于涛感觉到战争将要来到,尽管内心并不害怕,但想到战争,他的脑子还是一片茫然。就在这种茫然之中,他随着兄弟们的脚步上了火车。
“咣”
车门关上了,车厢里大家非常安静。这是节连云港产的钢皮闷罐车,只有车门上有一扇小窗,车门一关,车厢里黑的都看不着人脸,但由于过去的习惯,大家已非常熟悉地在黑暗的车厢中找到自己睡觉的位置,谁也不说话,也不想说话,说什么呢?
只能打开背包挨个睡下。
不知多久,火车咣铛一声动了起来。
“车开了”,是谁自语了一句。
“嗯”也不知是谁附和了一句,随后就没了声音。
在列车开动的时候,怎么也睡不着的于涛却在心中开始胡思乱想起来,想的最多的是。
“终于走了,还能回来吗?”
车厢封闭着,车窗上只留了一道缝,不准起来,也不准往外边看,只能看到外边的光透过车窗照进车厢。而在这时,于涛的脑海中却突想起了那首歌曲,一首第三师改编后长官们教会的歌。
“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那天早上从梦中醒来,侵略者闯进了我家乡……”
但是没有游昂却有一些酸楚。
在车站政务楼上,李子诚看着那一列列即将驶离的运兵车,无一例外,所有的运兵专列都是采用的闷罐车,在后世时,李子诚曾看过一部记录片中曾提到,用闷罐车运兵,除去有防止暴露目标的优点之外,实际上包含着一个更大的用途:士兵进入一个全封闭的空间,与世隔绝的环境下对命令绝对服从。
不过是真是假,李子诚并不知道,但之所以选择闷罐车却是出于保密的原因。
“……从徐州到青岛全程712公里,以每小时45公里均速计算,包括加煤、加水时间全程需20小时……”
在铁路公司的员工介绍着时间时,李子诚依然站在窗边,做为领导者本身就是抓大放小,这些具体事物,自己完全不需要插手。
而且现在相比于这里,远在京城的交涉反而更为重要,这一次可以说是三管其下,在京城顾维钧和德国驻华代办进行谈判,而在青岛由德华大学校长格奥尔格。凯贝尔在合适的时机引荐张其锽与总督商谈接收事宜,在徐州第三师上车,在连云港站由劳动兵团第一师改编的第二师将会在明天上车。
三天后,也就是到26号,青岛将会进驻三个师多达近六万人防御,而在海上,就在五天前,从安徽运至青岛一万六千吨大米已经进港,那些粮食可供六万守军食用一年半,那是迫不得已的备用计划——死守青岛
“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日本人染指山东”
在心里念叼着,李子诚看了一下手表,现在顾维钧那个自己从袁世凯那里讨来的“外事官”,现在应该已经同德国驻华代办见面了,能不能兵不血刃的拿下胶澳,就他能不能……
“……交通问题协调好了吗?”
“两小时前,胶济铁路公司已经同意01和02号专列从济南转入的胶济线,但是剩下八辆……”
“这就行了,那怕就是能过去一个旅,也是好的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