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4/4 页)
“这是我们的一位研究员发明的,自古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就普遍将秸秆、落叶、野草、动物粪便及垫圈料等堆积在一起,进行发酵制成肥料,不过这些堆肥技术都是根据经验,而且没有任何的科学标准,所以在去年研究所成立后,便有一位研究员以此为课题加以研究,因为在中国因为交通、财力,不是所有人都能买得到或买起肥料”
“这个人到是有心人,他叫名字?”
“梁新”
在应声时,李子诚又随手拿中口袋中的记事本,记下这个名字,这是一个习惯。
“……加以研究后,便开把落叶、垃圾、动物及人的粪尿在土坑内堆成约5米高的堆体,经过四个月两次的翻堆,即可获得腐殖质这样的产品。按照化验分析,这种肥料的质量相当不,而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堆体会像预言的一样可以发热,而且不会**……”
听他提着堆肥与磷肥的差异和优点时,李子诚却他说的这些意味着,肥料在很多时候,甚至比种子更重要。
“这种堆肥的方法可以大面积推广吗?”无错不跳字。
堆肥、良种,如果两种技术完全普及的话,仅以黑小麦为例,便增产三倍甚至五倍之多,而这意味着?意味着数亿农民的收入将会增加三至五倍,在几个月后的战争之中,充足的粮食使得中国可以源源不断的向国外出口面粉,而不用再进口小麦。
“,这种堆肥方法,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该方法的科学性表现在基质有了配方,另外有了操作的步骤描述,可以大面积推广,原理非常简单,而且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可言,中国每一个农村都可以加以推广。”
“那就推广它”
看着眼前的麦田,李子诚的目光中闪动着一丝神采。
“包括这黑小麦,今年,咱们也要推广出去”
从大路到河边,中间是一片宽广的棉田,前面是辽阔的远景,黄昏时夜雾从低洼处升起,周围渐渐朦胧起来。在汽车停下的时候,看着眼前那一望无际的长满各色棉花的棉田,李子诚似乎看到了这棉花变成棉桃,然后再到棉花裂铃吐絮的模样,那时棉田一望无际,随地势起伏,枯褐的长茎撑持着一团团的雪絮,走在其间,一个个摘棉人彷佛被白色海洋淹没一般没在雪棉海中。
这些棉花与现在通海垦殖区引种的美国海岛棉不同,与河北、山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