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页)
也去端碗喝吧”。
紫苏笑着应了,主仆两人,一人坐床上,一人坐脚踏上,静静的喝着。
孟言茉用汤匙慢慢的喝着,随着凉凉的绿豆汤,自己起伏的心情也平复下来了。
不想了,明天还要去老太太那辞行,还要利用冬儿的口供,从二伯母那里拿回母亲的嫁妆。
三房没有当家夫人,三老爷又在京城,所以王氏生前的陪嫁铺子和庄子都管在公中,老太太只管每个月问一下,家里的大致开销,把钱财都握在手里,
二夫人张氏管着这几年的家,根据紫灵的打探,没少拿母亲的嫁妆贴补公中,老太太睁着眼闭着眼。
说的好听,是为孟言茉管着将来的嫁妆,可是实际这些庄子上和铺子上的进账,大概只有张氏才知道。
自己也很缺钱,即使这样可能让老太太更不喜,也在所不惜。
永熙十八年,江南涝灾,太子亲临,自己要想为以后打算,必须要有第一笔银钱。
孟言茉喝完绿豆汤,心中的燥闷也消退了,躺下,很快就睡着了。
一夜无话。
*
第二日,天才刚亮,扬州府就闹开了,那些书生文人纷纷都在茶楼,会馆里大骂:“国之蛀虫,赵之号。”
赵令,字之号。
原来孟文冒连夜审了那私盐船上的伙计,赵令又拿不出盐引,最后铁证如山,赵令身为苏州府布政使,竟然私贩官盐。
孟文冒言语激动的写信给京城的孟公茂,又上疏给明武帝,言辞激烈的痛斥苏州,扬州府盐政上的弊端。
明武帝接到他的题奏后,龙颜大悦,江南这块的盐赋就像铁板一样,现在从苏州撕开了一块。
不错,这孟文冒有能力,明武帝看完题奏后在心里记下。
孟文冒忙完这些,开始让人在苏州和扬州宣传赵令的贪行,说他这些年吞了多少本来该入国库的盐税。
“圣上在西北和东南用兵,急需银钱,这贪官居然不顾天下百姓,真是罪该当斩。”
一书生在茶楼里言语激愤的说道。
“盐赋,走私官盐,这是得需要多少官衙的配合?
这苏州扬州就不说了,就单说京城的那些官老爷们,那户部,吏部,还有提刑按察使司,盐运道,他们就真的什么都不知道?
各位兄台,那些在上面谁都动不了的大人物还有多少贪的?我真的是不敢想啊。
就是前几天,我们这扬州城不是还在传孟家行事狠辣,仗势欺人吗,赵大人那时候可是为民做主的清官啊,
这才几天的功夫,事情急转,我们才知道原来是赵大人才是那行止不正的贪官,
可见,孟大人这段时间肯定是想着揭开这些人的面目,这才被这些利益链里的大官设计泼脏水的,
我才听说那死了的丫鬟爹娘被人灭口了,这么些天都没事,这赵令贪行一曝光,就被人灭口了。
可见那死了的丫鬟肯定死的也很蹊跷,说不定就是冲着孟大人去的,
我们还是得仔细想想,不能让那背后的人用那些流言挡住了我们的眼睛。
本来大户人家的丫鬟偷盗,打十几板子是很正常的,人家干嘛要了她的命?
她的命可没有孟家的名声值钱。”
一名身着灰衣直袍的书生打扮的人,前后的分析,事事扣环,这些茶楼里的人听的都入了神。
“这位兄台言之有理,”
“是啊,我就说怎么一直声望很好的孟家会传出仗势欺人的名声,原来是有大人物在幕后拉线啊”。
“对啊,我前几天还听京城的叔父说,连孟阁老都有一两个御史敢弹劾了,就因为这事,不过万岁圣明,根本就没信。
这不是大人物,怎么可能使得动那帮御史呢”。
“唉,朝廷局势复杂万分,我等还是慎言”。
“是啊”
“对”,
于是这些慷慨陈词的书生们渐渐的说些其他的风闻,孟家这段时间被人刻意拉起来的坏名声也渐渐散了。
在没有人注意的角落里,王十那不显眼的外貌,慢慢的退出茶楼,他就是刚才那高谈阔论的书生。
这番主子交代下来的话,果然把那些书生都镇住了,孟家的名声也渐渐地好多了。
*
赵家和苏家被抄家,家财没入国库。
京城刑部来人,要押解赵令和马志保等人入京,大理寺接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