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部分(第2/4 页)
险飞船·大概需要一秒能的能量,而以纯技术手段复活一万个人,就需要一秒能的能量·制造一枚中子星级的太空飞梭,则需要大约十秒能的能量。
可以说,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可以用能量来衡量。
显然,太阳系蕴涵的能量,根本不足以使人类文明快速复兴。
所幸的是,人类中的科学家、特别是最顶尖的科学家都生活在太阳系里,是这场战争的中的幸存者。
当时,科学家提出了解决办法。
比如,把木星这样的气态巨行星改造成星体级的聚变反应堆。如果木星有十分之一的质量转化为能量·就相当于五乘十的二十次方的秒能,也就是大约五万亿亿秒能,因此一颗木星这样的巨行星,就能复活二十万亿人,足以使人类文明恢复到战争爆发前的状态,甚至有所超
当然·还有更加疯狂的想法。
比如,一些科学家就提出,应该利用空间能量,因为空间能量是比星体能量更加巨大的能量源。
只是,最现实的办法,就是改造一颗气态巨行星。
当然,人类没有选择木星。
原因很简单,木星是太阳系里的第二大星体,质量大约是第三大星体,即土星的三点五倍,如果木星毁灭、哪怕只是质量减少十分之一,所造成的空间崩溃,也将对不远处的地球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要知道,人类暂时就只有太阳系这一个家园了,而在太阳系里,适合人类居住的星体都易受到影响。
所幸的是,人类有更多的选择。
在两千年的宇宙战争中,仍然有很多星系没有被摧毁,而且这些星系都是没有类地行星的星系。
换句话说,在这些星系里,存在很多类似于木星的气态巨行星,而且很多巨行星都比木星大得多。
从理论上讲,气态巨行星的质量越大就越容易改造。
原因很简单,质量越大的巨行星的内核温度就越高,因此就越容易发生聚变反应,对人为干预的要求就越低。
最终,人类在“天鹅,星系里选择了一颗质量是木星十倍的气态巨行星。
当时,还有更大的气态巨行星可供选择,只是行星越大,改造的工程量也就越大,需要的能量与资源也就越多。
更重要的是,“天鹅的这颗气态巨行星的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是氢元素。
也就是说,这是一颗几乎完全由氢元素构成的行星。
要知道,木星的氢元素含量只有百分之八十二,还有百分之十七的氦元素。
可以说,当时人类是很乐观的。
对于刚刚打赢了第一场宇宙战争的人类来说,确实应该感到乐观,因为人类经受住了考验,还战胜了一个更加强大的文明。
此外,至少在半径为两千光年的范围之内,不存在潜在威胁了。
换句话说,至少在未来的两千年内,人类遭到灭顶之灾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幸存者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人类文明。
显然,这是一种非常盲目的乐观。
没过多久,科学家就发现,进行这种星体级的改造工作,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显得太落后了。
更致命的是,这种星体级的改造工程,需要大量的能源与资源。
问题是,进行星体级改造工程,人类打算获取的就是能源。
可以说,理论上没有错,可是要想实践,几乎上不可能。
结果就是,在随后的一千年里,人类文明才做好了星体改造工程的准备工作,并且积累了足够多的能源。
在这一千年里,人类文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大量没有遭到破坏的星系得到开发,特别是这些星系里的小行星、巨行星的卫星、彗星与体积较大的陨石。
要知道,在过去,人类根本不在乎这些资源贫瘠的星体。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颗小行星的半径是一颗类地行星的一半,那么在理论上,这颗小行星上存在的资源就只有类地行星上的八分之一,如果将其改造成人类的家园,则容纳能力只有类地行星的四分之一。事实上,大部分小行星的半径都不到类地行星的十分之一,因此其潜在资源不到类地行星的千分之一,可供开发的生存空间不到类地行星的百分之一,基本上没有开发价值。
只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人类不得不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
要知道,人类还没有进化到可以在气态巨行星上生存的地步,因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