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砥砺奋进遇波澜(第2/4 页)
个微妙的平衡点。具体而言,就是既要与那些友好且有着共同利益的西方国家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以及技术合作等活动,互通有无,实现互利共赢,让大明能够充分汲取外部的养分,助力自身发展;同时,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本国的主权独立,在任何合作事项中,都绝不被他国所左右,确保大明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规划,独立自主地发展,不丧失自身的话语权和决定权。
这一决策一经宣布,犹如给朝堂上那沸腾的争论之锅浇下了一盆凉水,让两派的争论暂时平息了下来。大臣们虽仍各自保留着自己的想法,但也都认可了崇祯帝从大局出发做出的决定,开始齐心协力按照这一外交策略去推进相关事务。自此,大明的外交事务也终于摆脱了之前的僵局,得以有序地向前迈进,再次扬起了对外交往的风帆。
民间层面,此前崇祯帝针对西方传教士在大明传教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民间盲目崇外等现象,采取了诸多有效的管理和引导措施。通过规范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加强对本土民众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等方式,使得民间因宗教文化差异导致的紧张局势得以缓和,社会秩序也恢复到了平稳的状态,大街小巷再次呈现出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百姓们安居乐业,各司其职,整个社会似乎正沿着和谐有序的轨道稳步发展。
然而,随着大明与西方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那扇对外交流的大门越敞越开,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如同随风飘散的种子,开始在民间的土壤里广泛播撒、生根发芽。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且更容易受到外界思潮的影响,在接触到西方的那一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后,内心开始产生了动摇,对传统的家庭观念、伦理道德逐渐产生了质疑和轻视。
传统的孝道,那本是维系家庭和睦、传承家族血脉的基石,如今却被部分年轻人视为迂腐陈旧的观念,不再像从前那般尊崇和践行。长幼有序这一体现家族秩序和社会和谐的理念,也遭到了冲击,家庭内部时常因为晚辈对长辈缺乏应有的敬重、长辈难以管束晚辈等问题,矛盾频发,争吵声时常打破以往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邻里之间原本那种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关系,也在这股思潮的冲击下出现了裂痕,人们之间的相处变得功利和冷漠,不再像过去那样亲密无间。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不良的消费观念也如同毒瘤一般,在民间悄然滋生并迅速蔓延开来。部分人开始盲目地追求西方的奢华之风,将西方贵族们那种极尽铺张、讲究排场和享受的生活方式视为时尚和荣耀,全然不顾自身实际的经济状况。为了追求表面的风光,他们不惜倾家荡产,购买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昂贵物品,大肆举办奢华的宴会,过度讲究衣食住行的排场。如此一来,不少原本还算殷实的家庭,很快便陷入了经济困境,甚至负债累累,生活变得捉襟见肘,家庭矛盾也因此进一步加剧,整个社会的风气也被这股奢靡之风搅得乌烟瘴气。
崇祯帝对此现象极为重视,深知若任由这些不良风气在民间肆意泛滥,必将侵蚀大明的社会根基,破坏掉百姓们辛苦营造的安稳生活,进而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于是,他立刻责令礼部联合各地官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对传统道德伦理的宣传力度,试图从思想根源上扭转这一不良趋势。
在各地的街巷村落,官府纷纷设立了宣讲点,这些宣讲点或位于热闹的集市广场,或设在宁静的祠堂庙宇前,成为了传播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阵地。定期会有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和学识渊博的学者来到这里,为民众讲解传统家庭观念、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智慧。长者们会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讲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用身边实实在在的例子,让民众明白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为人子女的本分,也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学者们则引经据典,从儒家经典到历代史书,深入浅出地阐释长幼有序、邻里和睦等理念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让大家明白这些传统美德并非是束缚人的枷锁,而是保障人们生活美好的宝贵财富。
同时,官府还通过树立民间的道德楷模,大力表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传统美德的家庭和个人,发挥榜样的力量,引导民众回归正途。在每个城镇乡村,都会评选出诸如“孝悌之家”“和睦邻里典范”等荣誉称号,被评选上的家庭会得到官府颁发的匾额、嘉奖物资等,其事迹也会被广泛传颂,成为众人学习效仿的对象。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方式,让民众真切地感受到传统美德的价值,从而自觉地去践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