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部分(第2/4 页)
个人实在不怎么地道的,难道这仅仅是传闻?
正当我在猜疑之际,这些围观的人却发现我了,连忙向我行礼不迭,却听这个写书法的年轻人也向我施礼道:“学生兴化蔡京,拜见石相。”
我当时脑子就有点乱,这可是我第一次见到历史上出了名的权奸!虽然公平的说,蔡京此时亦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最多心里有一点野心的年轻人,但在我眼里,却免不了要认为此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奸臣。
我再一次细细打量着这个年轻人,心里盘算着是不是要把他给提前搞个借口给干掉,免得他将来祸国殃民……可怜这小子正恭恭敬敬朝我施礼,哪里知道我这厢却在打这种主意呀。
我按规矩还了礼,亲切的问道:“蔡兄现在官居何职?这字写得煞是好。”
蔡京受宠若惊的回道:“不敢,学生现任钱塘尉,此次是回京叙职。”
我微微点了点头,又说道:“若是蔡兄有空,还请到敝府,正好向蔡兄求几个字。”
蔡京恭敬的答应下来。王雱见我对一个小小的钱塘尉如此看重,显是认为他的字写得不错,也不介意,实际上此时王雱对于蔡京是没什么了解可言的,这蔡京能够被请进来,多半还是儒生习气呼朋唤友的结果。此时他见我和众人寒暄完了,便请众人回位坐了,宣布诗酒会开始。
这种诗酒会,不过是一种书生间消遣时间,促进交流的古代沙龙。王安石诗词俱佳,但是对于以诗赋取士,却是深恶痛绝,王雱和乃父,正是心意相通的,所以他主持的诗酒会,却未免有一番与别处不同的地方。如这一次,便是要众人以诗词怀古,或者阐述经义,这诗词必须要言之有物,倘是众人不认可,便免不了要罚酒一盅。这和那悲春伤秋、寻章摘句,气象已是不同。
不过对于我来说,虽然我也承认这是一种文化气氛,却未免也没什么太多的兴趣。说心里话,我这方面和王安石反而比较相像,我觉得大家要是探讨经义,研究哲学方法,或者直接的一起讨论古今得失,我的兴趣可能要大得多,这吟诗填词,一来才情所限,二来以为自古不能以艺术治国,所以兴趣也小很多。勉强打起精神,听这些人在那里品评古人,也没什么见识出众之作,心里是不住的摇头。
这数十人一轮,说快不快,说慢也不慢,很快就到了蔡京。我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只见他沉吟半晌,也不理会旁边那些好奇之徒故意催他的话,朗声说道:“在下度得一词,说的却是三国旧事:蜀地曾无才俊?中原依旧他乡。诸葛聪明刘备智,吴下书生是陆郎,何须较短长。斫石将军死难,成都笑罢秋防。虎父犬儿何足道,谯周奇谋为稻粱。可怜北地王。”
他读得抑扬顿挫,慷慨悲壮,让人不禁耸然动色,虽然这词称不上佳作,却也让人一阵唏嘘,便是连目中无人惯了的王雱也点头赞许。
我知这词前半阙是说刘备不当与东吴争斗,结果使得曹魏得利,汉室不能光复,此事诸葛未能阻止,自然也有责任;下半阙却说姜维死难,蜀汉便不设防,结果国亡君俘,他颇指责刘禅无乃父之雄,谯周无决死之心,称赞那一家在宗庙自刎不肯投降的北地王。
观这词之大意,蔡京此时,却也是个慷慨男儿,只是我却知道那靖康之耻,蔡京正是祸首,而靖康之辱,较蜀汉之亡国更加不堪,便是之前,也免不了有太学生讥刺蔡京主持的朝政是“不议防秋治《春秋》”,这一个人,前后变化能有如此这剧,真真让人嗟叹。
不管我在那里感叹,这些书生却自有他们的话题,有人便说蔡京不当把诸葛放在刘备前面,这是君轻臣重;有人又说这吴蜀争战,诸葛没什么过错,蔡京冤枉好人,要罚酒;又有一等人便由此说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当把魏国当成正朔……这话题一到此处,便无法止住,这王雱邀来的人,十之八九,和旧党都没什么交情,故此在这里听来听去,都是一片南方口音,司马光是旧党大佬,这指责如何会不激烈?
王雱嘴角带着一丝冷笑,也不制止,却不断用眼光来瞟我的反应。我心里暗暗冷笑,脸上却不动声色,直到有人不太识相的来问我:“石相以为如何?”
这些人倒没有把我归到旧党一类,我虽然阻击过新法,但是始终我的政治色彩依然是中立的。这些人来问,倘若我随口附从,一经宣扬,和司马光的关系就会恶化;倘若我为司马光辩护,这些人正好趁此机会借口“学术问题”和我辩一辩,也好更好的探清我的底线。这种心机,我岂能不知?蔡京这词,不过是不小心惹出来的引子罢了,无论有没有这词,终免不了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