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页)
人组织遍及各路。京汉路、京绥路、泷海路和粤汉路的武长段等都曾发生多次局部性的罢工。
这些铁路工会的组织及其斗争方式都是较近代化的。
中共在上海这个重要工业城市竭力扩大它的职工运动的阵地。它一反过去的那些“招牌
工会”之所为,直接深入到各工厂里面去展开活动,而且在一些纱厂、机器厂、印刷厂、烟
草厂等工人中建立了工会的组织。它领导过较大规模的纱厂罢工,和长江流域的轮船工人罢
工等。它在武汉等城市和开滦、安源等重要矿区,展开在工人中的活动,开始形成各业工会
的组织。即在广州和香港工人中,由于它的积极支援香港海员罢工,它的声望也在急剧的增
加。在这种全国职工运动趋于团结的形势中,国民党的势力不仅偏处广州一隅;而且它也未
适时采取积极的领导步骤。无政府主义或无政府工团主义那种不注重组织,孤立的领导工人
从事经济斗争的做法,在这一运动浪潮高涨的时候,特别显得不合时宜。中共和它领导的劳
动组合书记部却能把握住这一客观形势,实际组织这一次的全国劳动代表大会。由此,中共
确立了它在工人群众的领导地位,这对于中共后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90/151
… Page 91…
《我的回忆》第一册
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的举行,主要是为建立一个全国工会的统一组织。这不仅要有国共
两党的合作才能办到,同时工会组织的本身也有甚多实际问题急待解决。陈独秀先生和我乃
于四月底赶到了广州,从事有关这方面的活动。
我们到达广州后,首先召集了一次中共广州支部的会议。陈独秀先生在这次会议上报告
了劳动和青年两大会的重要意义和国共关系问题。原系老同盟会会员,一九二一年为陈独秀
先生所邀请而参加中共的林伯渠②,发言支持孙中山先生。他认为孙先生的三民主义和北伐
主张都是值得钦佩的。国共合作应以与孙中山先生合作为中心。其他同志如谭平山、陈公博、
谭植棠等多数人的发言则对孙中山先生颇有批评,他们大致支持陈炯明;认为孙、陈不和是
由于陈受到孙先生左右的排挤。他们赞扬陈炯明同情社会主义,曾以省政府名义竭力支持香
港海员罢工等等。
由于上述这些同志对国民党的看法不尽相同,这次会议在国共合作一点上并未达到确切
的结论。以前陈独秀先生在任广东省教育委员长时,与陈炯明相处无间,此次自不免左右为
难;所以他在做结论的时候,主张中共应与国民党所有革命分子合作,国民党内部既有斗争,
我们现在应先观察清楚,再作决定。他指出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应避免卷入国民党内部的斗
争,力求各地工会不分党派,团结合作,使能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工人组织。这次会议就接纳
了他的这种提议,因而对国共两党合作这一点,并未与国民党方面恳切商谈。
当时孙、陈冲突已经过长期酝酿,到达了紧张的阶段。一九二○年十一月,孙先生由上
海回到广州,翌年四月,广州的非常国会选举他为大总统,并于五月五日就职,正式成立另
一中华民国政府。六月间平定了广西,形成西南对杭北京政府的局面。当时云南、贵州、四
川、湖南等省的军事领袖虽宣布不服从北京政府,却标傍联省自治,并不与孙先生的北伐主
张相一致。在这个时候,孙、陈间的意见分歧也就显露出来了。孙先生主张以广东作革命根
据地,实行北伐。陈炯明则企图盘踞广州以自保。后来,陈炯明并进而主张联省自治、分省
建设,显然更与孙的主张背道而驰了。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市工人群众举行了五一劳动节示威游行以后,按期于是日
下午揭幕。到会的代表共一百六十二人,代表一百一十几个工会。这工会的会员总数约计二
十万人。代表以来自广东、香港两地的占多数;其中比较出色的人物有:广东机器总会会长
黄焕廷,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主任邓中夏,广东分部主任谭平山,香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