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页)
了小小的文彬。文彬本来行二,并非奶奶的长孙,但这个自小七窍倒有八窍通的小精灵毫不费力地在奶奶那里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某种程度上,奶奶是魏文彬人生的第一个启蒙者,如他自己所言,是他人生中第一个谈话的朋友。魏文彬后来成为一个兼具太阳的热烈和月亮的阴柔的男人,既有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又有一颗多情而善感的心,这种性格与气质反映在其日后对一个庞大集团的管理风格上,表现为铁腕与怀柔兼而有之,而在涉及人的问题上,往往更多温情,更多怀柔。太阳的热烈是男性的天然气质,月亮的阴柔则与奶奶的影响不无关系。
8.6 桂花香
魏文彬不止一次提到他是被一阵桂花香指引到马栏山这个地方的。
1993年他成为湖南省广播电视厅的一厅之长,提出一个“大广播、大电视、大宣传、大产业”的发展规划,踏破铁鞋,四处寻找一块能够承载得起这样一个宏伟梦想的土地。某一天,在勘察星沙松雅湖的归途中,无意间为一阵桂花香吸引,一时兴起,下车循香而去,坎坎坷坷地爬上一个高高的山坡,结果望见了一棵并未开花的桂花树,同时,也望见了他未来梦想的家园。他当时所站的地方,后来变成金鹰大厦主楼前的广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八章 月亮、桂花和奶奶的童话(7)
多年以后,本书作者采访魏文彬时问道:
“您可以告诉我马栏山最初进入您的视野时的情景吗?”
魏文彬答道:“不,它首先不是进入我的视野,而是进入我的嗅觉。”
一般的情况下,他会冷静而清醒地当它是一个巧合,或者做出理性的合乎逻辑的解释,诸如此类:由于儿时的记忆,他对桂花香比一般人更加敏感和多情,因而会为马栏山上一阵飘忽而来的桂花香吸引,不期然发现一个重要的机遇从而做出一个重大的决策。但是,每次来到奶奶的坟前,跟奶奶进行着无声的交流时,他就宁愿相信那是奶奶冥冥中的指引。
奶奶的月亮里有一棵桂花树,老屋的朝门边也有一棵桂花树。月亮里的嫦娥孤独地在桂花树下千年伫立,奶奶也常常在秀才家的朝门边的桂花树下孤独地闲坐,努力地用桂花淡雅的花色与浓郁的香味来装点自己苍白贫乏的生活。
1998年的这个春天,遭遇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挫败的魏文彬回到故乡,坐在奶奶的坟前,细细地回想着跟奶奶有关的一切,月亮、桂花和那些美丽的童话,忽然涌起一种孩子气的委屈与怨怼:若没有这一切,或许就没有一个马栏山,没有一个马栏山,或许他就会拥有另外一个更加安然甚或更加成功的人生。
他问奶奶,他是否错了。他问奶奶,到底是谁错了。
奶奶无言,只有一阵清风吹来,拂过他疲惫的面颊,仿佛奶奶温柔的抚慰。
8.7 奶奶去的时候
奶奶是在魏文彬二十六岁那年离世的。
那年春节,魏文彬照例回家过年。除夕夜,奶奶没有上桌跟全家一起吃团年饭。她说身子不舒服,起不来,要求独自在床上进餐。饭毕,魏文彬去看她,却发现她其实是可以起得来的。
孙儿生气了,责备她:“奶奶,你可以起得来,为什么不起来?”
奶奶依旧唤他“幺儿”,尽管他已经二十六岁:“幺儿,我是起得来,但是我怕吓倒你,奶奶这个样子坐在桌子上,怕你呷得不舒服。”
孙儿心里难受,掉下泪来。
奶奶说:“幺儿,你莫哭,你哭奶奶走得快些。”
过完年,魏文彬要走了,其时他在湖南师大中文系学习,开学就该实习了,实习完了毕业,他就能拿到一张那时极为珍贵的大学文凭了。
临走的时候,他对父亲说,奶奶如果不好,就赶紧写信告诉我。
那个学期他又盼父亲的来信,又怕父亲的来信。当春天过去夏天来临的时候,父亲的信终于来了,但是奶奶已经去了。
“奶奶过世以后父亲给我写了一封信,七转八转才转到农村里我实习的地方。啊,我现在还记得,我住在宁乡老粮仓一个农民家里,在一个山坡坡上,白天搞双抢,傍晚回去吃饭,家里摆着一封信。我撕开看到第三行,就发了疯似地往外跑。山坡底下是几块田,田的那边有一条河,我跑到河边号啕大哭。我二十六岁,1976年。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感到失去亲人的痛。在这之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我哥哥离开了我,但我没有痛得那么深,我只是想他。但是二十六岁的时候,当我在那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