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3 页)
除非那是导弹,或者杀伤范围大得变态(如怒涛泡),或者目标极端不灵活(如战星)。因为对方即使无法捕捉到弹道,只要预先知道遭受攻击,也可以有充裕时间进行随机机动规避。即使是导弹,在光速近防武器的威胁下,弹体匿踪性能也将变得非常重要。
十里天 6…25 10:12
这个数量不是西式和倭式的问题,是个逻辑问题。它和科技背景的设定有关。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例子。无畏舰刚出来的时候,那个风光啊,一个打别人一支舰队。后来大家造舰竞赛,德国一年4个,英国一年8个,搞得后来10个以下都不好意思出海了。二战开始时,航母两三只就横行了,后来……十几只一窝蜂上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技术瓶颈!在短期内,发展出更高级的武器是没有希望的,但工业生产力不能浪费啊。敌人也有同样的武器,那我就只好多造了,力图在数字上压倒它。
泰坦在和平时,50多重巡也够了,因为有超太空跳跃,而且明显泰坦的技术已经N千年没明显进展了,重巡就是最高成就。但现在希格拉来了,竟然也憋出了20多重巡。原来的重巡也就够维持安全,现在咋办?至少还得再多20重巡才能维持吧。而且希格拉的重巡是堆一块儿的,泰坦也得把20重巡堆一块儿上。要是每次就派去三五只,不是明显给人长经验嘛?希格拉55万人能憋出20重巡,那我泰坦也找个行星1亿人,同时憋,看谁憋得快。赫赫
现在,如果泰坦有一个势均力敌的敌人,大家科技都N年没进步了。赫赫,造舰竞赛是板上钉钉的事了。除非泰坦真的统治着已知世界,就像古代中国,那兵力就不会多。
庶子 6…25 15:20
说得不错,政治和战略势态确实会影响舰队数量,但这只是量变不是质变。就算出现造舰竞赛,大家扩军十倍,倾尽一国之力造五百艘重巡、战巡、战列舰出来,这跟一场战役成千上万战舰挤成一堆玩齐射还是有根本分别的,不光是数目的分别,还有作战理念的分别,这已是质变。二战各国就算再穷兵黩武地造舰,一个战场上的主战舰只数目也不可能跟古代水师作战那种规模相比。国家再大,工业资源和人力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木质小船可以成千上万地批量制造,几百万乃至几亿吨一艘的科技结晶却不能这样。
从气势上来说,陆战型也未必比海战型好(当然也不是说一定就差,主要看作者怎处理)。数目并不能直接换算成气势,对我来说,把三管406BB主炮摆出来,往往就比N万步兵更有气势。在陆战型的太空战斗里,有一个弱点就是较难表现出战舰本身的气势,而威力强大、各有特色的战舰却正是太空战的一大亮点所在(起码对我来说是这样)。如果是在成千上万的编队里,一艘战舰跟一粒沙有何分别?哪怕是旗舰,也就是一粒大点,厉害点,重要点的沙子罢了。
霞纷 6…25 16:00
对我来说该是理性和感性的问题吧。感性的图个爽字,不必理会和想那么多只要场面够震撼够惨烈,几百几千万战舰往里丢。就像做罐头食品,原料一放一天几千几百膄战舰没问题。理性的就比较考虑现实。每膄战舰都是国家最高科技的结晶,从设计、制造到测试都耗费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加上人员的培训还有一个星系的资源可制造多少膄战舰,还要考虑后勤与保养,这一切都限制了战舰的数量。另外想问笔者,怒涛炮用的是能量弹或物质弹?如果是能量的话该不会比激光慢太多吧,除非是能量物质化。
十里天 6…25 21:07
一个技术在刚出现时,必然只有很少的人掌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技术会逐渐扩散到文明的每个部分,扩散速度视社会结构和文明特性而定。因此一项装备,总是会越来越容易生产。如果技术长期不能进步,那么顶级的装备也会逐渐规模化。木船刚出现时也不是能成千上万的制造的,但技术几千年就那样,结果是个木匠就会造木船了。于是早期十几艘三层船的战斗变成了后期几百艘五桅船的大战。具体能生产多少,这和社会生产力有关,而生产力总是随人口增加的。
毫不夸张的说,我国和美国现在都有每年造100艘航母的能力,但我们一艘也没造,就是因为技术在飞快的进步,我们不想刚造出来就过时。但要是真打起仗来,呵呵,那就是有什么造什么了。
庶子 6…25 23:19
给十里天:我并非认为即使技术长期没有突破造舰也不会规模化,我的意思是,战时全国动员N年内‘规模化’几百艘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