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预料之中粮食危机(第2/3 页)
的粮食抢过来;第二种是李定国提出来的,四川盆地气候温热,可以食用的动物和植物很多,大家自力更生,挖掘潜力,找些可以食用的东西,活到秋收应该就可以了,第三种办法就是找贵州、云南等地借一些粮食,也可以缓解部分饥饿的问题。安民军几个巨头们讨论了很久,为了保持汉人在四川的人口总数不规模的减少,李定国决定采取第二种和第三种办法,那么至少在这一年的秋收之前的时间里,李定国不可能再主动进攻任何一方。
先前大战豪格和统一四川,靠的是炮箭和新火药的威力,这些东西他多少都懂,甚至创造出了炮箭这样历史上并没有真实出现过的东西(证明科技树并不是唯一的),不过饿肚子的事儿,他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还是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其实这个很正常,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都在饿肚子,古往今来多少智者都解决不了,他李定国也没有这个能耐,直到近现代,也没有完全解决饥饿的问题。
大量人口的涌入,当然是好事,不过经历过多次蹂躏的土地,许多已经两三年没有耕种,谁也没有多少余粮啊,根本没有那么多粮食养活这么多人口。一场意料之中的粮食危机从五月份开始爆发,而秋收还在三个多月后。
这场大饥荒,李定国早已预料到,四川盆地的人口和耕种的土地不成正比,危机必然会爆发,古书记载的人吃人就在此时爆发过。因此李定国早在二月间,即要求各地将捕捉到的吃草动物全部养起来,因为他们吃草,就不会和人挤占粮食,而且不需要等到秋收才能吃,只要需要,随时可以杀了吃。
重庆等地的乡村养了一些兔子、鹿、狗、野猪、各类鸟、有池塘的养着鱼,三个月了,兔子倒是挂了些肉,有的还繁殖了下一代,其它动物多少都长了一些,看着就喜人,可是顺庆、达州、合川这些被各方势力拉锯过多次的地方,情况就不容乐观了,百姓家中粮食极少,家家户户都只能饿着肚子,如果不把他们留在自己的土地上照看庄稼,这种饥荒明年还会再来一次。
李定国迅速找吕大器、樊一蘅、魏东楼、杨乔然等人商议。
樊一蘅这才带他去发城西一处大山坳里,叫看守打开大门,魏东楼走到一处竹篾围成的高高的容器旁边,问李定国.
“知道这是什么?”
“粮食?”
“对。”
“哪来这么多粮食?”李定国高兴地问道
“捐的。”魏东楼道。
“谁捐的?”
“哪夜接风后,我和樊大人商议,就实行捐官,知府总兵每人得捐三万斤粮食,县令参将每人得捐一万斤粮食,矿令得捐十万斤,各级官吏都得捐,这么个才弄了两百万斤粮食。”
“可是他们鱼肉百姓怎么办?”李定国问道?
“你以为科举出来的就不鱼肉百姓了?何况如今百姓连命都保不住了,他能鱼肉个啥,再鱼肉百姓造反,连他自己的命都得搭进去。”魏东楼道。
“贤侄,这场饥荒,我们都预料到了,选这些州府县官,都是各地的乡绅,他们家财产怎么来的?还不是种地经商来的,他们熟悉各地的风土人情,知道怎么种地,知道什么季节种什么菜,知道当地那块地种什么庄稼收成好,知道那座山有野菜可吃,那条沟里有鲤鱼捉,在他们的治理下,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饥荒。”
“两位大人思虑长远,定国十分佩服。”李定国长揖道。
“不过即使如此,粮食缺口仍然是非常大的,必须要立即找到解决的办法。”
“立即将这二百万斤运过去。”杨乔然道。
“不能立即发过去,官仓里还有五百多万斤,重庆这三十多万人的稳定便靠他们了,一旦听说官仓无粮,便会不战自乱,如果重庆混乱,安民军政府不攻自破。”魏东楼沉思道。
“我看每天运5万斤去川北,把命给他们吊着。”樊一蘅道。
“吕阁老,我看还得麻烦你修书一封。”
“给谁?”
“锦江侯,向他要一百五十万斤粮食,不过咱们不白要他的粮食,我们给他十万斤盐的承诺,换他一百五十万斤粮食。”
“只怕老夫没那么大面子,毕竟我们现在没有那么多盐。”
“吕阁老的面子,我相信锦江侯还是要给的,话又说回来了,我这是跟他客气,他若不给,就让樊曙率兵3万去取。”这个时候李定国也不可能跟谁讲什么道理了,尽快搞到粮食最重要。
“你这等同勒索。”魏东楼正色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