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页)
露忠心,因为高宗吃不准,岳飞到底忠不忠于自己?
岳飞每次朝见高宗,讲的都是光复中原,收回失地,还都开封,迎回二帝。
从来没有明确表态:誓死效忠高宗皇帝!
没有这句话,高宗心里没有底啊!
再说了,岳飞说迎二帝,可二帝回来了,我赵构该去哪呢?
岳飞只顾研究复国大计,却忽略了皇帝个人利益。
人都是自私的,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自觉的就把个人利益放到了国家利益之上。
高宗也不例外。
在没摸透岳飞的底牌前,高宗还必须倚重岳飞。
为了激励岳飞,高宗在岳飞入朝觐见的时候,就当面答应把刘光世的军队交给岳飞指挥。
岳飞这个高兴啊,一个带兵打仗的军事将领,最高兴的事情当然要属兵权扩大,统领的部队多了,打起仗来,也就更有底了。
但是,岳飞毕竟是一介武夫,只重视军事战术研究,忽视了领导科学,他天真的以为,高宗把刘世光的军队给他,就是让他好好打仗,挥师北上,匡复祖业。所以,他兴匆匆的起草一份北伐计划,呈送给高宗,算做报答高宗的恩宠。
高宗要的是这个吗?不是,他要的是岳飞那颗忠心,那颗忠于自己的心。
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高宗失望了,犹豫了,在处理这个问题上,他想听听另一个重点培养对象枢秦桧的意见。
自赵匡胤建宋以来,走的一直都是崇文抑武的路子,秦桧是通过科举考试爬上来的文人,对武将向来没什么好感,在他看来,武将的兵权宜少不宜多,特别是岳飞这样战无不胜武将,给他太多的兵权,一旦有异心,试问南宋哪个将领能敌?
我们现在讲岳飞是如何如何的忠心,可是在当时那种乱相之下,谁又能把谁看得透彻呢?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们站在今天的这个高度,来看待历史,当然有一千个理由赞扬岳飞,有一万个理由贬低秦桧。
如果换做你是秦桧,在当时那种情景,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越是岳飞这样的常胜将军,越是需要提防。
秦桧建议高宗分配军队支配权时一定要慎重,不要轻易合并军队,让一个人统帅过多的军队,容易造成拥兵自重,失去控制,古往今来,前车之鉴举不胜数。
这话说到了高宗心坎上。
看来只有秦桧最了解我的心啊!高宗啧啧赞叹。
兵权不给岳飞,那让谁来领导这支军队呢?
由于秦桧没带过兵,不了解军队内部将领之间的关系,所以在高宗征求意见时,秦桧提议王德为一把手,郦琼为二把手,毕竟都是刘光世的部下,对军队情况比较了解,而且两人对伪齐战争中表现突出,从直觉上认为应该是这两个人,秦桧与这两人不接触,不可能知道他们之间有矛盾,而且他作为枢密使在张浚领导之下,他只是提点个人意见,只供参考,分量不重。
而在这件事上,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张浚,由于他对伪齐战争立了大功,高宗很信任他,军事上的事情一般都听他的。张浚本人也认可让王德当一把手,郦琼当二把手。 。。
第四章 等待(8)
张浚在处理这件事情上,还征求了岳飞的意见,岳飞因为这个军队没划归他,心里肯定不满,所以,他就认为王德、郦琼有矛盾,不能把这支军队领导,言外之意就是除了我岳飞,谁也领导不了这支军队。
张浚根据岳飞等人的意见,提出了自己的处理意见:王德任都统制,郦琼为副都统制,派吕祉去监督他们,实际这吕祉是张俊的安插的心腹,他把这支军队控制在了手上。
高宗一直对张浚比较信任,他提的处理意见,高宗也没有说什么,就同意了。
祸根就此埋下。
王德和郦琼最终矛盾激化,吕祉处置不当,导致郦琼带四万大军投靠伪齐!
刚刚振作的宋军,又遇到一次大的挫折。
我那四万精锐部队啊!高宗气得直跺脚!
大宋有严格的责任追击制度,官员们也很有自觉性,犯了错误,不要皇帝说,自己就引咎辞职了,不像今天的个别干部,犯了错误,能掩盖就掩盖,掩盖不了,就找借口推脱,推脱不了,就赖着不走,最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实在没办法,暂时回家休息,等风平浪静,找个机会东山再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